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土屋到木屋,是什么推动了古建筑的发展 [复制链接]

1#

在有实物可考的建筑发展史中,中国建筑正式出现应该追溯到史前社会,至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半坡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半坡聚落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有密集排列的四五十座居住房屋。这些住房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面积在20~40㎡左右。这个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和宽各5~6m的壕沟,起到防卫作用。壕沟外为氏族公墓区及陶窑区。这种早期的原始之地可以说是后来中国古代城市的雏形。这就是祖先们留下的坚实的痕迹。

半坡遗址一共发现了四百多个这样的柱洞,这种柱洞的直径都在20厘米左右,最深能够达到70厘米。柱洞的发现,证实了祖先的房屋内矗立着高大的支柱,这些支柱使得房屋变得更加稳固。

按一些文献上说,史前时代是一个构木为巢的社会,考古上发现的东西只是古人能够遗留下来的一些痕迹,柱洞是我们所能够发现的古代建筑的痕迹之一。这种遗迹是古代的人盖房子的时候,把木柱子打到地基上,然后遗留下来的痕迹。所以一旦发现了柱洞,就知道古人曾经在这里埋过柱子。如果只是一根的话也不好说,也可能插根旗杆,插根成别的东西,但是一旦这个柱洞分布有规律,比如柱洞跟柱洞之间形成了一个圆形,或者柱洞之间形成了一个方形,而且有地基,那么就可以判断这个地方古人盖过房子,我们就知道古人的这个房子的结构,特别是史前社会房子的结构。柱洞的发现,表明中国的土木结构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史前社会。

祖先们掌握了搭建房屋的方法和手段,于是平原上开始矗立起一座座稳固的房屋,春夏秋冬,代辈更迭,祖先们在这里延续着他们的生活起居,辛苦劳作,生死与离别,悲戚与欢呼。

火是祖先们赖以生存的法宝,他们用火驱赶野兽,避寒取暖,烧烤食物,房屋里的灶坑,使得火种持续不断的保存下来。他们用火烧制出了用于日常生活的陶器。

祖先们的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沟通。而当他们想要聚集在一起商议事情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没有一个房屋能够容纳所有的人,于是建造一个更大面积的房屋成为他们的需求。一座面积超过㎡,呈长方形的大房子在聚落的中心被建造了出来。大房子屋顶上盖着茅草,门道估计是一个1m宽5~6m长的窄道,房屋中间有4根大柱子,周围有小柱子和附壁柱以支撑屋顶。柱子上端利用树杈的自然形状以架持横梁,这种利用树杈的形状来支撑的横梁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突破。

中国学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古代建筑遗址——安阳殷墟。安阳殷墟遗址不仅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同时全面系统地展现出了3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建筑的文字,如家、宅、宫、宗,从这些生动鲜活的象形文字中可以推测商代建筑的基本形象。

下部有高高的台阶,上面建造木结构的宫室,这一点从殷墟遗址中得到了验证。从建筑遗址上看,虽然还能找到半坡时期的穴居式房屋,但是这种穴居式房屋已经越来越少。与半坡时期的建筑相比,商代已经把房子建立在台阶之上。

建筑面积越大,台阶越高,一般的高度是1m左右,最高的达2.8m,相当于现在普通住宅的一层楼的高度。商朝的柱打技术是拿小棍子一根一根把它捆起来打,这样打出来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得到。这种夯打我们把它叫小棍夯,它利用了黄土的特点——黄土的黏结度。把黄土堆起来以后不断的夯打,逐层的夯打,使得地基很结实。那个时候甚至用这样的黄土去夯打建筑的墙。

中国建筑是土木结构,光是土解决了还不行,还得解决木头,因为房子大了,也得有很大的木头去支撑,还得有梁,甚至更复杂的部件,这就要求加工木头的工具要先进。商朝正好是青铜时代,金属工具出现了,因为国家的出现,需要一个组织能够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并能够很好的管理和驾驭这些劳动力,才能做得起这么大规模的建筑。所以说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国家的出现,权力中心的出现,还有夯打技术的提高,以及加工木材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后来夯土建筑的高度发达。

固有“天覆地载”之语,在建筑的基本意象中,屋宇固克比附“天覆”,而台基自当喻形“地载”。人羡天地之不可穷极,故以高台比附神山,而赋予建筑崇高的意义。殷墟宫殿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筑,高大的台阶上支撑着巨大的屋顶,从台阶的高度和屋顶的大小可以清晰的看出当时建筑等级的不同。

来源:纪录片《中国古建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