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林/文赵永琪/图
准确地讲,黄土高原的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
腊八这天,人们早早起来准备孩子们盼望已久的“腊八饭”:用荞面捏搓成雀儿头、猫尾巴之类的小动物,然后掺杂着豆子、山芋、萝卜和肉丁一同煮进锅里,当然少不了葱、蒜、花椒、大料等调料。
这“腊八饭”刚在锅里还没煮多长时间,喷鼻的香味就会从灶房的天窗孔里飞出来,与庄子上各家各户飞出的各种香味汇合一起,给整个村庄笼罩上一种快要过年的浓浓气氛。
接下来人们就开始打扫陈灰,添置过年用的新衣、新被、新家具,并逐一地准备过年请客时必需的原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杀猪宰羊。二十五糊墙、贴窗花——将手工剪下来的如今被称为“剪纸”的“艺术品”贴在墙上和窗户上。大人们忙着给小孩子做灯笼——那灯笼是分等级和档次的,但不管档次高低,几乎外面裱的白纸上都是贴着“剪纸”的艺术品—大都是“孙悟空”七十二变、“八仙过海”等民间传统的图案。二十七、二十八和二十九大伙儿都跟集去“抓大头”:黄土高原的集日按地点和时间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等日子,就是三个相邻的集市按时间分逢集和背集:“一四七“是一个固定的集市的集日,“二五八”和“三六九”是另两个固定的集市的集日。一年中要买要卖到了最后这一天集日时,几乎所有村庄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前去赶大集。
这种赶大集的本身就如同逛庙会一般的热闹和神圣,有专门做买卖的,也有专门去赶热闹的。等着过了年,再赶集日,那就要等到来年——也就是明年了——一般要等到正月二十三以后才会再有集日的。因此,人们都喜欢在这一年赶一场最后的大集,而买卖双方到了此时都得出手——买贱了,自己抓了别人的“大头”;买贵了,自己叫别人抓了“大头”。
集市上人山人海,各种叫卖声和牲畜的嚎叫声汇杂成一片。这时候,最忙碌的人还不是买卖双方,而是在集市中专门给买卖大牲畜双方磋商价格的人——人们习惯将这种人称作专门在衣襟下袖筒里搞暗箱操作的“牙客”:这种人一般喜欢戴一副茶色眼镜,先将拉到市场上的大牲畜用眼睛打量一番,再到牲畜的跟前,将牲畜的嘴唇搬开,上牙下牙挨着搬着左看看右看看。大牲畜年岁的大小从牙齿上看得最为准确——“牙客”一词的来历,就是从这里得来的。然后他将买卖的双方拉在一起,把两只手缩进自己的袖筒里,再交叉着放在自己的衣襟下,要买卖双方学着他的样,各伸出一只手藏在他的衣襟下,他就一手拉着买方,另一只手拉着卖方,以捏手指头的多少来与买卖双方讨价还价。
他一会儿捏捏买方的指头,一会儿捏捏卖方的指头。一会儿摇摇头,一会儿呲呲牙,面部的表情极为诡秘,就是从不吭声,直到他把双方都捏得满意了为止。不过虽说买卖双方是满意了,但卖与买双方到底达成了什么样的价钱,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价格是他一手搞定的,买方要将钱先交付与他,再由他给卖方具体付清,中间他自己到底落了多少,也只有他自己明白。要在平时,“牙客”也就落个辛苦钱,可到了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和二十九这三天,他往往会将买卖双方都捉了“大头”的。
腊月二十九开始,男人们向外讨清一切债务,女人们则在家赶着大锅、小锅地蒸、烙、炸、煎,准备好一切过年所用的熟食。按传统的习惯,从年三十下午开始,到正月二十三(最早也得到正月十五)是不动刀、擀杖之类做生食的,均吃早已准备好了的熟食。这其间要是外人来向主家哪怕借个剪刀或针线这类的小东西,主家都会推说“没有”。不懂事的小孩若要长嘴露了“底”,是要吃大人耳光的——按黄土高原的习惯,临近过年是绝对不给外人借任何东西的。
年三十一大早,本家族的人早早派代表集中起来,准备上祖坟。那祖坟是经过先世的大风水先生看过的风水宝地。坟地上按辈份的大小从上到下地排列着一个家族中的先辈们:最上面的两个坟堆时间最久也就显得最小最旧,最下面的时间最晚也就显得最大最新。最小最旧的是辈份最大去世最久的先人们,最小最新的是辈份最小去世不久的亡人们。坟堆的排列越靠近下面的越多。
上坟来的后代们也与坟堆亡人们的排列一样,按辈份的大小一行一行排列开来,然后敬上吃喝,再烧纸磕头,以示祭祀。将纸烧完,老一些的人们就开始指着坟堆一一讲解起来:祖宗的根基是哪里来的,尤其对那些一生中建功立业的祖宗们,则要详细地讲解一番他们在世时在何处供事,何处发迹,有何功绩,何时何处过世,何年何月将骨尸从何地迁回本家祖坟。这么做目的一则光宗耀祖,二则激励后人。
上完祖坟开始吃“族饭”。一般情况下是每年轮流着一家一户地给上祖坟的人管顿饭。上坟的老老少少大吃二喝一顿后,就相互帮着贴对联、贴门神、挂灯宽、备瓜子、烟酒和鞭炮,以便晚上迎接进庄的社火队。主妇们则忙着敬门神、敬灶神、敬山神、敬土地神。那些许了愿的妇女们,此时正忙着给诸神们敬献供品还愿呢——许愿是心中有某种愿望请神灵保佑,实现后赶在大年三十这天傍晚前给神灵敬供以示感谢。要是许了愿,神灵帮你实现了,到大年三十这天你不敬供或者忘记给神灵还愿,那是要遭应惩罚的。因此说,大年三十这一天,主妇就是再有多忙也要还愿的。灶台上、祭桌上满满当当地摆着刚出笼的大白馒头和油饼,缕缕香烟也就飘起来了,有的还伴着声声悦耳的木鱼铃铛声。大男人们则带上香表、酒肉,相互约着敲打着锣鼓,去玉帝庙里烧香敬神去了。
敬神的队伍由锣鼓开道。锣鼓队的前方走的是一位穿着古人长袍,戴着古人官帽,手里挥舞着羽毛扇的“仪程官”。到了玉帝庙的门口,“仪程官”将羽毛扇朝空中高高一指,锣鼓声嘎然而止。他双手握着羽毛扇朝庙门深深地弯腰鞠了一个躬,紧接着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大年三十庙门开——”
锣鼓哐哐锵锵地一阵猛敲猛打,又戛然而止。
“仪程官”再将羽毛扇朝空中高高一指,高声喊道:“我给玉帝上香来——”
锣鼓哐哐锵锵地一阵猛敲猛打,又戛然而止。
“仪程官”再将羽毛扇朝空中高高一指,高声喊道:“我给玉帝敬柱香——”
锣鼓哐哐锵锵地一阵猛敲猛打,又戛然而止。
“仪程官”再将羽毛扇朝空中高高一指,高声喊道道:“玉帝保我得安祥!”
锣鼓这时候就一直不停地敲打着到了玉帝的大殿前。
“仪程官”再将羽毛扇朝空中一指,锣鼓马上停止,等他说“诗”。“仪程官”道/p>
我是乡亲仪程官
率众来到宝殿前
连着上上十柱香
敬完玉帝敬阎王
这时候,众人跪下起来地连着上上十柱香,“仪程官”就连着说上十句“诗文”,以表达这十柱香敬给了十方神灵:
一柱香敬给大帝玉皇
二柱香敬给杨家二郎
三柱香敬给三宵娘娘
四柱香敬给四海龙王
五柱香敬给五皇五帝
六柱香敬给南斗六君
七柱香敬给北斗七星
八柱香敬给八大金刚
九柱香敬给九天玄女
十柱香敬给十殿阎王
夜幕刚刚降临,随着锣鼓声和噼里啪拉的鞭炮声,村庄里的社火队挨家挨户扭扭搭搭地走进各家各户来贺喜了。
村庄里的社火队刚入腊月就开始排练了。成员都是清一色的本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老的教少的,新的促老的。在一孔土窑里或者几间房间里操练起来,跟前围着看热闹的孩子和老人。老人对新学的指点,小孩则从小就受到这种民间艺术的熏陶,稍一长大也就入圈练着表演起来,很自然的就成为社火队的一员。
社火队又舞又蹈地从各家门外边表演着进来。他们装扮成各式各样的神话或古代人物。当地人说他们个个头上顶着神位,一些得疑难病症的孩子、老人,此时早早在大门坎上支两个板凳,上面担上门板。病人躺在门板下面,叫顶神的社火队员们从门板的上面,也就是自己的身上踏过。说是如此这般就可以将病魔踏死或者踏跑。
那社火队还没进大门,就由“仪程官”像进庙那样开始说“诗”/p>
大门楼洞高院墙
不用柱子不用梁
公鸡变成金风凰
子孙定有状元郎
主人放着鞭炮,在院中央的四方桌子上摆着瓜子烟酒糖等干果,迎接社火队。
进院后,“仪程官”先说一番祝福老人长寿健康之类的吉样话。再按照主人平时的作法,说一番赞扬主人如何孝敬老人的事迹。如果主人不太孝敬老人,“仪程官”就说一番敬孝老人功德无量天经地义的“诗文”,并鼓励主人新年开始一定会成新年新孝子的吉祥话。一切都是祝吉祥、劝行善的话语,绝不含任何一丁点批评的意思。
接下来就是少男少女们开始跳着如同“飞天”一般的舞蹈。别看这些少男少女平时见生人差得头都不敢抬,这时踩着锣鼓点走进场子,围成一个圆圈,舞之蹈之,飘飘翩翩,一招一式,如同天仙,与平时完全判若两人,有些神使鬼差般的味道。庄前院后,甚至崖面顶上也都站满了围观的人群。一般情况下,全庄子上的人几乎全都挨家挨户地围观,尤其是小孩子,不到社火不散不回家,而社火要散,也就是一个庄子上的各家各户不管贫富都要挨个儿贺喜完毕。
社火队随锣鼓刚停下来,本家族的人们又排着长长的队伍开始给老人们拜年了。这就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大拜年,是黄土高原人过年中最为神圣的一项内容。
这种拜年是按辈份的大小、由老者率队先给辈份最大者磕头,然后再按辈份一一拜起。那场面是排着一个长长的队伍,从屋内一直排到屋外的院子里拜起来。院子早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挂上了红灯。头,一般是连磕三个。可还没等磕完,那些孙子辈的就一拥而上,朝端坐在桌子前或炕中央的爷爷奶奶们要压岁钱了。
爷爷奶奶挨个儿拍打着孙子辈刚刚剃过的光头,名曰:“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个好年”!孙子辈的则不由分说,硬是掏爷爷奶奶们的口袋,名曰:“爷爷孙子没大小”。
在这三十的晚上,孙子跟爷爷辈的在一起,是欢乐无比的。爷爷奶奶们早有准备,他们将升子里的早早准备好了的花生、水果糖、枣子和钢蹦、毛票一同朝院子里泼去,院子里就会传出一阵欢天喜地的磕碰声。当然爷爷奶奶偏向哪个孙子孙女,或知道哪个孙子孙女抢不到钱或好东西,就将早已攥在手中的钱币悄悄塞向那个孙子孙女。
初一早晨天还没大亮,鞭炮声又会在各家的崖面上响成一片:不用任何人招呼,各家各户的人们就互相赶着将早已洗刷新的骡马牛羊从大门里放出去,在河滩里狂奔欢叫。各家各户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少,凡是能走动路的,都出门赶到河滩里或麦场或平川的开阔地上,争先恐后地迎“喜神”。
相传大年初一早晨喜神会翩翩而至,谁家人去迎接得早,谁家一年中的喜事就多。知道“喜神”方位的“智者”指点着众人,要么朝东、要么朝西跪下磕起头来。说是此时此刻,“喜神”正从那个方向飘然来到人们中间。人们一脸喜气地一阵跪倒,又一阵立起。
迎完了“喜神”又掉转方向去接“财神”,说“财神”每年换着方向:在西南时,人们就朝西南磕头;说西北,就朝西北作揖,并按“财神”所在的方向,开始一年的发财梦。
给财神的头刚刚磕完,“仪程官”赶紧将带在身边的衣着穿好(此时所有的人都要先敬喜神财神的),带领鼓乐队马上围着众人刚刚跪着磕头的四周,边敲打锣鼓边掏出早就准备好了的纸“金钱”,一把一把撒起来。边撒嘴里边大声唱着念道:
一撒一年平安
二撒双喜临门
三撤三生万物
四撒四季发财
五撒五谷丰登
六撒六六大顺
七撒七星高照
八撒八方进宝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十全满堂
他一路喊着撒过去,孩子们一路跟着抢“金钱”抢过去。
待人们带着一脸的喜气和发财的美梦赶回家门后,首先要吃的是三十晚上就包好了的饺子。
接下来就是互相请人吃宴席。那宴席是用碗蒸出的十种大肉菜叫“十全”,是黄土高原上农户人家最为丰厚的宴席。说是吃宴席,实际上也大都是摆摆样子而已家家户户挨着请,根本就没有坐稳吃喝的可能:这家没坐定,那家又来请就像城里人前些年家家户户没通电话时,过年要轮番到别人家转一转、轮流着拜年看一看差不多,只是城里人大都摆好烟、瓜子、水果之类,而农户人则是满碟子满碗地实实在在地往上端,至于吃多吃少,心意是要尽到的。
傍晚时,庄子上自己人唱的大戏一一也就是传统的秦腔开始了。那又是一阵锣鼓喧天。在黄土高原,不仅是初一晚上唱戏要敲锣鼓,就是正月任何一个时间唱戏,下午开始都要敲打锣鼓的。那鼓是用牛皮在木框上做的,锣和铍(山村人叫“扇子”)是用铜做成的,锣、钹在跟前听着响亮,鼓点的声音却能传得很远很远。下午敲打锣鼓除了营造欢乐的气氛外,还要给邻庄的人们传递信息:今晚这庄子上有戏唱!
黄土高原上的戏台大都是露天搭起的野戏台—就是在个比较平坦的场所里就地搭个土台子。台上一片黄土飞扬地唱,台下一片黄土飞扬地看,座位也是就地拾来的土块、石头之类,也就是黄土飞扬地那么就地一坐。那锣鼓也不是随便乱敲的,而是有急有缓、有板有眼、一点一声地敲打,会听的能听出有急有缓、有翻转等门道。不会听的只听见咚咚锵锵的声响,这叫“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而作为一个好的鼓手,没有五六年有素的训练,是绝对敲不出名堂来的。当然,除了技术、门道外,还得有身好力气。那一轮鼓打出来,再壮的年轻男子也会在大冬天浑身冒汗的。
待戏开时,后台的一声“叫板”,戏台上的梆子、干鼓、板胡、三弦、二胡等乐器就一起奏响起来。那秦腔是台上人挥胳膊扬手地唱,台下人则摇头晃脑地哼。与其说是看戏,还不如说是自我欣赏或自我陶醉。当然,对台上年轻人的台架、唱腔,老者是要做一番“评判”的,若谁能得到众人的好评,将是谁一生中极为风光的幸事。
初一到初三是大年,初五过小年。初七开始吃拉魂的长面,初八开始串亲戚,这时的串亲戚就不分五服(五辈)不五服的了只要是能沾亲的带故的,都要派小孩子去串。去的客人手中提着礼物就是再困难的年景,哪怕提上几两红枣,也要包起来,并在白纸的上方夹一小方红纸,以示喜庆。而主家均要对上门的亲戚端出好吃好喝的款待。吃的是肉长面或油饼,喝的则是自己酿造的米酒或自家蜜蜂产下的蜜冲糖茶。十五吃元宵闹花灯,各式各样的灯笼从各家各户提出来,排成长长的走廊,组成各种图案。已经画了脸的人们,有的男扮女装化成个疯婆子,见人就追;也有的女扮男装化成个阎王爷,见人就抓。只要画了脸进了这灯的海洋就可以尽情地表演:儿媳妇可以打公公,公公也可以追儿媳妇或侄媳妇。而在平常,儿媳侄媳见了公公们,那是要毕恭毕敬的,而公公们更要一本正经。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过年中的又一个高潮。本庄上的戏班子,这一天不管走了多远,都要赶回家闹元宵灯节的。而一个戏班子一般情况是,从初四五开始,可以离开本庄,由邻庄来人相请,然后这庄还没唱完,那庄又接着请下去。就这么请、这么唱、这么走,越请越远,也越唱越好,而且越唱越好,也就越请越远。唱戏者一般到了某个庄子上,演员就会被庄上各个人家瓜分着纷纷拉到家里去吃、去住。精明一些的,就将唱得出色的演员请到自个的家里,就是戏班里一个跑龙套的“吼娃娃”,也会当成香饽饽一样地被庄上人请了去的—庄上人都以能请到戏班人为荣。
他们在请演员到自个家里吃睡的空间,还可以请演员给自个过几手“把式”(绝技)的。而十五这天,所有戏班人员回庄后,也和大家一样穿戴化妆一番,在灯笼的海洋中,扮演另一个重要的角色,跟大伙儿闹起元宵来。正月二十三燎干:堆起一大堆柴火点燃,不分男女老少从火堆上跳过去,如果火堆里再撒把盐,则会发出响声,说是人在火堆上跳过燎了干,一年中会大吉大利。并将那刚刚烧完的灰花一锹一锹地扬起来,众人叫着:“小麦花—”“燕麦花—”“豌豆花—”“荞麦花—”人们叫一声,灰花扬一下什么花扬得最多、开得最艳,将预示着这一年什么样的庄稼就会长得最旺。人们根据这些提示,就在一年里种植什么样的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