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15.m4a.01:04来自陈隆圣
探源15(文中的红字有读音)
二,俗谚的臆断
俗谚(súyàn)平潭话读俗谚,谚。
口语落到文字,有一种水落石出的感觉。
1,状伓告,酒伓吃[伓:不,方言。]意思是:状不告,酒也不吃。
刚看到这句话时,我以为自己看错了。这句话是针对平潭谚语“状罔告,酒罔吃”唱反调的。[也作“状满告,酒满吃”。罔:自然继续着,方音读mong,与懞同。罔的方言解释与普通话解释相差甚远。]
以他的认知水平和思考习惯,觉得不可能一边互相告状,一边又在一起喝酒交往。认为祖宗们说错了,于是把它改成“状伓告,酒伓吃”。
这一主观修改一传开,竟然出现在许多资料和个人述著里。可见在一些人群里,相当多人赞成这句话。
小时候经常听我母亲说,某某人,某某人,气量大,状罔告,酒罔吃。
対于官场商场社交场上的官宦绅贾,打官司是利益,喝酒交际是人情世事。不能因为一件官司就绝交了。只有大韬略,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这是平潭谚语的可贵的一面。
而“状伓告”是不想争取利益抗争,“酒伓吃”是不想维持原来的人情关系和社交网络,有可能让自己入困局。
当然咯,人各有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猫投穷,犬投富。小时候,听我父亲说,“猫投穷,犬投富”的原句是“扒罩穷,勤罩富”[注:罩,自然地越来越…,方言]是告诫大家庭的兄弟妯娌,如果吃里扒外,这个家就会越来越穷;如果勤劳,这个家就会越来越富。
在古代,生产力落后,小家庭很难独立生存。很多百姓都是组成大家庭共同生活。家中的兄弟妯娌难勉有偷懒之心。这一谚语就是劝勉大家庭的成员要团结勤劳。并非猫会投靠到穷人家,狗会投靠到富人家的说法。只是听话的人道听途说,只听半句“扒罩穷”疑作“猫投穷”,下半句就自以为是地补上“犬投富”。因此不明不白就传成猫狗的事,一传就是数百年。代替了“扒罩穷,勤罩富”的流传,可见口说难凭。
平潭还有一句勉励的谚语:兄弟呃同心,黄土变作金;兄弟伓同心,没草作点心。[呃:会,方言。]意思是说
如果兄弟会同心协力,那么黄土会变成黄金;如果兄弟不同心协力,那么连草做点心都没有。
3,南厝灶妈跟人上天。(随大流)
这里是村名弄错了。原句是“六灶灶妈跇人上天。”(跇:跟随,方音tia)。
这句话中,村名是关键词。有人拿村名开玩笑,说人太少了。一灶一户,六灶是六户。不管玩笑时村里有多少户,但村名才六户。借送灶神的故事开玩笑。说每年年底,灶神上天汇报这一家好坏事。各村灶神都是组团上天。只有六灶才六户,无法组团。只好跟随别村的灶妈一起上天。这个笑话后来被用做比喻随大流。
如果用南厝,南厝一村是多少户,难以确定。没了“六灶”一词的语带双关,玩笑就失去了幽默性。
送灶神在平潭叫做送灶妈。我只小时候见过送灶妈。长大以后就没有见过。
但是到了年关也会谈论到送灶妈的事。据说以前到了年末二十三晚,每家每户都要祈祷灶妈,上天说好话。感谢灶妈对我们的照顾。请灶妈保佑一家人的平安吉祥。并且准备一块饴米糖或一块猪油。灶妈吃了饴米糖,口会甜;抹了猪油,嘴会滑,讲好话。
有一年,听父亲讲到,有个穷秀才祈祷说:“纸马跟竹签,送君骑上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你说文章不值钱。”
当时,年关很忙。父亲是不愿我为了写论文,耽误了家事。所以我也没有问故事出自哪本笔记小说。
“送君骑上天”,看来这位灶神是男的。
平潭村名的文化根底很深。我不知道六灶村是什么渊源。
据《百度百科》介绍:六灶名称源于古时“盐灶”,当地排行第六,因而得名“六灶”。以后随海岸线向东延伸,当地原斥卤之区变成可垦之地,故逐渐转向农业发展时期。
我猜想“盐灶”是煮盐的灶吧。我们平潭是用大片海滩晒盐,不用煮。
上海有著名的六灶镇,我县的六灶村在平潭岛垦荒的经历如果和他们一样,那真值得我们崇敬啊。
4,卖奶付应承,卖嬷做细舅。(卖奶,奶,自己的娘。卖掉自己的娘;付,交付、兑现;应承,承诺。)这样一件荒唐的事,一般人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假承诺。所以这句话错在“付”字。真正的俗语应该是“卖奶胡应承”或“卖奶敷应承”(胡是胡说,乱说,假话。敷是假的,表面上的应付。)那么,如果是“付应承”,那是真卖娘。如果是“胡应承”“敷应承”那是假卖娘。
这句话被人用来骂人无耻,假承诺,不守信用。
卖嬷做细舅(嬷,平潭话指老婆;细舅,小舅子。)把老婆卖了,已经是奇蠢奇耻;.如果再去当小舅子,那是蠢耻透顶。平潭话惯用这种递进的修辞手法编俗语,语言犀利逼人。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