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瞭望山里山外,搬出的两面人生新华社客户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左图:莫色阿场、阿勒曲作夫妇和5岁的儿子在家门口穿着彝族民族服饰准备出发前往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月13日摄);右图:莫色阿场、阿勒曲作夫妇和3个孩子一起在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南坪社区新家里合影(5月13日摄)江宏景摄/本刊

“从山头到城头,老百姓要从过去极度落后的乡村一步跨越到现代化的城镇,他们需要时间适应,基层管理者也需要适应。”

“过去我们农村有什么事都要请个‘毕摩’来做个迷信,杀鸡杀羊,现在搬了新家,不愿意再搞这些了,怕把家里弄脏。”

“既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就要努力适应变化。国家已经给了这么优厚的政策,不能永远等靠要。”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吴光于

“达里,这个热水器我又搞不来了,你妹妹要洗澡,你快来看看。”

8月一个闷热的傍晚,搬进新居已两个多月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沙马作叶,再次拨通了儿子沙马达里的电话求助。作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城北郊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的新居民,53岁的他正在努力适应“城里人”的新角色。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达万人,凉山州是其中的主战场。过去5年,地处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5万多群众像沙马作叶一样告别“山头”,搬进“城头”。昔日村民,今日市民,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大凉山悄然发生。

下山欣喜之中有挑战

在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沙马作叶,老屋坐落在古里拉达大峡谷深处的龙沟乡金野以匹村海拔米的高山上,是一座30多年前建成的土坯房。除了房顶,四面墙壁都是用黄土夯成,进门得弯腰,黑洞洞的房间里,火塘是唯一的光源。

除了早年分户出去的儿子达里已自食其力之外,他和妻子、4个孩子的全部生计都系在土地上。

僻静的村庄离乡政府有20多公里,从乡政府到县城,还有70多公里弯弯曲曲的山路。这里一年有多天被阴雨笼罩,荞麦、土豆的收成并不理想,家里十来亩土地常年撂荒。过去20多年,全村登记在册的户人家中已有63户陆续搬离。

沙马作叶从未离开过大山,身为5个子女的父亲,他也难以去冒险。离开偏远、潮湿的金野以匹,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直到今年5月12日,当他在昭觉县拉莫足球场通过抽签,拿到了位于沐恩邸社区的新居钥匙时,仍然觉得像在做梦。

“沐恩邸”取意“沐浴着恩情的地方”,是昭觉县城5个集中安置社区中最大的一个,居住着来自28个乡户多名易地搬迁贫困群众。

“这房子太好了,真的太好了”,沙马作叶说,“早上醒来的时候,要回个神才知道自己在哪里。”平方米的三居室南北通透,厨房里,大理石台面搭配实木储物柜。如今,他不用再烧柴做饭,也不用挑水。但面对天然气灶、热水器这些陌生的“机器”,他突然有点茫然。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人口的简单位移,而是一个小社会的迁移。这意味着,搬迁群众在心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都需要重新适应、融入,这是一个过程。

沐恩邸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海来木呷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讲起一件小事:前不久,社区的一位老党员在散步时发现了一个因迷路哇哇大哭的孩子,上前一问,孩子既不知道父母的名字也不知道自家的门牌号。海来木呷只好把他带到党群服务中心,通过社区干部发动楼栋长挨家挨户找,才找到家长。一打听,原来是孩子趁父亲睡觉时自己跑了出去。

“在农村,孩子都是‘放养’,邻里相互认识,孩子走不出视线;现在进了城,得让孩子认门、记名字和电话号码。”海来木呷感叹道,这样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对很多搬迁群众都是新问题。

进城新生活有新过法

“从山头到城头,老百姓要从过去极度落后的乡村一步跨越到现代化的城镇,他们需要时间适应,基层管理者也需要适应。”昭觉县副县长廖宇超说。

为帮助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目前,昭觉县明确了5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1个集中安置社区,全县所有机关单位都确立了帮扶楼栋,每名机关党员干部帮扶2至4户搬迁户。

在沐恩邸社区,共有19名社区干部、50名从群众中产生的楼栋长、10名居民小组组长、50名妇联小组长和由63名党员组成的6个党小组服务搬迁群众,专治“水土不服”。

“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好的环境,如果不爱惜,还像以前在乡下那样在地上随便坐和躺,别人都会看不起你,以后姑娘嫁不出去,儿子娶不上媳妇。”遇到一些旧习惯难改的居民,海来木呷总这样去做工作。

用了一个多月,居民总算养成了到广场晒太阳时带个小板凳的习惯。

27岁的某色阿且是沐恩邸社区40栋的楼栋长,同时也兼具社区志愿服务队队长、民兵的身份。

40栋的22户居民分别来自8个乡,他主要的工作是教他们叠被子、搞卫生、调电视机、调热水器,帮助安装各式各样的家具、电器……

“我们每两周会在楼下开个楼栋居民会,看看大伙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汇总之后集中反映给社区。”他说。

大凉山的村庄,大多是在家支(家族)聚居地的基础上形成,村民大多数是亲戚。然而新的聚居点由抽签决定居所,过去的“熟人社会”组织被打破,新居民需要依靠血缘之外的纽带黏合。

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也正通过各种举措加快融入。海来木呷说,由于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各地方言不同,一开始因理解问题发生过矛盾。为了让大家尽快熟悉,每晚8点,社区都会组织大家在广场上跳传统的达体舞,欢快的节奏中,少了陌生人,多了新亲戚。

8月12日航拍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沈伯韩摄/本刊

改变从心开始

8月13日下午3点,当记者来到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二号安置点昭美社区时,社区医生罗木可日正在为社区居民做家庭医生登记。今年5月以来,这个有着户居民的社区已经有多户完成了签约。

“每户签约的居民都会领到一张家庭医生服务卡,上面留有电话。当我们接到电话后,会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或联医院处置。”他说,“同时,我们还给每个人建了健康档案,上门体检。”

家庭医生只是搬迁群众接触到的“新鲜事”之一。如今的移民安置点,有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可以用好人好事积分兑换商品的爱心超市。

在这些现代文明要素的围绕下,曾生活在闭塞大山的搬迁群众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

午后的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小游园,孩子们有的荡秋千,有的骑摇摇马,脸上不再挂着鼻涕,衣裳也整洁许多。

身着橘红色背心的保洁员仔细清扫着小径,过去连自家小院都很少打扫的她们现在会提醒邻里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

23岁的尔古石吾和妻子帕产尔火在人群中显得很时髦。

小伙子穿着一件白色的上衣,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身边的妻子穿着一双黄色的帆布鞋,连鞋边都擦得干干净净。

“我一直就喜欢白色,过去住在老家没办法穿白色,过不了几天就会变成黑衣服。过去用水不方便,别说洗衣服,洗脸都不容易。”他说。

他身边的妻子只有19岁,两人却已有了一个两岁多的女儿。“在农村,结婚都很早。”他打算等妻子下个月满了20岁就去办结婚证,等开学就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去,不能再让下一代吃没文化的亏。

尔古石吾曾在东莞打过工,“那时没有存钱的概念,挣几个花几个,现在有了孩子,又搬了家,要学会算着账过日子。”

尔古的新家有75平方米,夫妻俩每天都里里外外打扫一遍。“过去我们农村有什么事都要请个‘毕摩’来做个迷信,杀鸡杀羊,现在搬了新家,不愿意再搞这些了,怕把家里弄脏。”他说。

在沐恩邸社区,33岁的杨铃洗家,前几天刚添置一台饮水机。过去,她住在“悬崖村”——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牛觉社,从来没有喝热水的习惯。现在,每天起床后,她会先泡上一壶热茶。

7月25日,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昭觉小组还联合昭觉县人社局、碧桂园集团在沐恩邸社区办起了粤菜师傅培训班,45名居民参加了培训。

“现在的老百姓,既爱吃‘坨坨肉’,也学会了吃炒菜。”海来木呷说。

未来机遇无限

立秋后,正是大凉山荞麦、土豆成熟的时候。

8月初,沙马作叶回了一趟老家,收割荞麦和土豆。这是他最后的一次收割,明年,这些土地将流转给村集体,用作养殖西门塔尔牛专合社的牧场。过了这个秋天,他将彻底告别农民的身份,拥抱城镇新生活。

按照“住新房拆旧房”的政策,沙马作叶在8月16日拆掉了老家的房子。拿起锄头,爬上房顶,三下五除二,老屋很快就只剩下四面土墙。

“这里原来是火塘,旁边就是睡觉的地方。”他向记者描述以前的屋内布局,神情中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舍。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他说道,“新”,是他和妻子将享受更好的医疗和养老服务,是他的孩子们能在城镇接受教育、就业,拥有更好的前途。

90多公里外,居住在昭觉县昭美社区的吉克子格、的莫日伍夫妇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

吉克子格过去在西藏、新疆等地从事高空架线工作,妻儿跟着他天南海北地跑。在外漂泊多年,夫妻俩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在城里有一套房子,让孩子在城里上学。现在,这些都因易地扶贫搬迁实现。

“以前在外面打工都是租房子,从来没有觉得那是家。现在终于能踏踏实实过日子。”的莫日伍说。

搬到昭美社区之后,热情的的莫日伍被大伙推选为社区妇联主席。除了手把手教姐妹们用洗衣机、燃气灶这些新玩意之外,她还鼓励大家参加彝绣工作坊,居家灵活就业。

绣一双袜子挣20元,一条围巾挣40元,她发现,学会新手艺的姐妹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了。“离开了土地,生活成本也高了,免不了担心未来的出路。我告诉她们,国家肯定是为咱们做好了打算,才会让咱们搬出来。”

如今,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围建起了口罩厂、服装厂、电子厂和塑钢厂。城外,四川攀西地区最大的农业产业园已经启动了二期建设。这意味着,将有更多新市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南坪社区党支部书记马钊看来,过去,许多老百姓之所以“懒”,是环境造成——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再勤快也种不出好收成。如今,搬下山头天地宽,使一分劲就有一分收获,有了奔头,人也就越发勤快。“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他说。

有一次,县里开会,有人提出把安置点里的水电费全给免了,马钊第一个反对。“既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就要努力适应变化。国家已经给了这么优厚的政策,不能永远等靠要。”

安置点附近,7所崭新的学校即将落成,“我们要把孩子一个都不落地送进学校读书,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马钊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