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中生态博物馆的作用 [复制链接]

1#

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中生态博物馆的作用


1986年中国引入了生态博物馆思想,从1998年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创立到2012年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的落成开馆,基本实现了保护原生态文化的目标。但源自西方的 当地公众参与社区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致力于场所认同感 理念在本土化过程中,首先是遇到了 生计 问题,如一些村寨建起了新村,盖起了养鸡场,破坏了当地古朴独特的文化;多个生态博物馆所在地过于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强烈冲击了地域文化,使遗产真实性面临挑战。其次,在当地经济有待发展、公众素质有待提高的现实下,要求生态博物馆对 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我保护 ,保护内容与现实需求的矛盾一直都制约着生态博物馆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今年4月2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对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要求、保护措施等内容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在多部门参与、全方位实施的整体保护理念下,生态博物馆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或者如何参与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亟须思考的问题。 生态博物馆与整体保护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的联系首先是保护理念相同,生态博物馆所倡导的文化遗产原生地整体保护理念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的要求相互吻合,都遵循 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 的保护原则。其次,保护的内容相接近,将文化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纳入工作视野。第三都彰显合理利用对保护的促进意义,从而有效保护文化和与之相关的载体。但后者更重视*策层面,强调保护的程序、措施与管理;而前者则更注重功能与方式,把博物馆的特色融入保护中,发挥博物馆的征集、研究、展示等功能,为传统村落保护注入新鲜血液。 总体而言,尽管整体保护涉及多个方面,但其核心是对文化遗产及其生长环境的保护。而生态博物馆的内涵更丰富,并且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生态博物馆无疑是整体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缺乏更有效的保护理念与方式的情况下,由四部局联合开展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也正是基于中国的现实,成为加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有力支撑。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态博物馆是其中的 领*人物 ,依托整体保护的*策和理念,化解本土化的水土不服问题,细化村落保护功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优势。就目前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来说,探讨生态博物馆融入传统村落的保护显得至关重要,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明确生态博物馆在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中的作用 在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中,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和适当的展现形式,这正是博物馆工作的优势所在,也是其他措施难以替代的。生态博物馆是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 活体博物馆 ,虽然保护的内涵是整个社区文化及其环境,但其根本仍在于发挥 博物馆 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研究 无论是传统博物馆的 建筑+收藏+专家+观众 模式,还是生态博物馆的 地域+传统+记忆+居民 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文化,因此 保存 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工作,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收藏保护。这是传统博物馆的保护方式,也是及时挽救濒危文化、挖掘文化价值的前提,更是生态博物馆融入传统村落保护的首要任务。其中既包括各类文化遗产,也包括乡土知识、传统工艺、民俗风情、乡村记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符号,但它们散落在民间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生态博物馆通过收藏、有条理地集中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突出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而且可以激发传统村落的发展潜质。 二是活化保护。在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中,首当其冲就是原生态建筑,而村落建筑的代表 传统民居既反映建筑的演变历史,又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物化的生态博物馆的重要载体。但一般意义上的民居保护只是对民居本体的保护,生态博物馆则从保护 传统民居 走向保护 民居传统 ,通过对民居功能的维持和拓展,将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融入民居保护,使建筑形态与所在地地域生态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留下一部融浓郁民俗风情和生动生活气息的村落历史。 研究是避免当地文化断层、实现文化传承的基础,也是生态博物馆的工作重心。重保存、展示,轻研究是目前生态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梳理文化的发展脉络,解读文化产生与存在的内在基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达到延续文化命脉、提升文化影响力的效果。安吉生态博物馆在这方面为业界做了表率,秉承文化就地保护理念,提出活态保护不仅宏观保存了乡土建筑、生态和人文环境,也于细微处传承了竹文化、茶文化、手工造纸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