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难忘的火盆 [复制链接]

1#
崔永玲 https://m.39.net/pf/a_6537723.html

难忘的火盆

张文志

童年还有两件让我最难忘的物品,一是火盆,二是炕席。

火盆,多数是用黄土泥掺红土子,糟好后,掺上猪毛、麻、棉絮等纤维东西,用棒槌搋鼓均匀;找一个大小适中的盆扣着当模子,然后,用纸或菜叶沾湿后,先糊到模子上,再将和好的泥均匀地糊到模子上,晾干后取下模子,毛坯火盆就做成了。关键是做好盆沿和盆底。——有钱人家也买现成的铁火盆、铜火盆。它是当时农村室内唯一的取暖用具。是现代煤炉、暖气、电暖风的祖师爷。

和火盆配套的还有铁制或木制的火铲和火盆垫。讲究的人家,还把火盆外面糊上洋烟盒或色纸剪些狮子滚绣球、蝴蝶、花草等图案装饰一下;邋遢人家则缺边少沿,剩个大半拉火盆,有的就用瓦盆当做火盆。

冬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倒尿盆、倒火盆。然后,将空火盆装上搁挠(高粱帽、荞麦花、爆糠、柴草沫等),等做完饭,就得赶紧把灶膛里火扒到火盆里。否则,扒出来的火盖不住搁挠,火盆就会冒生烟,呛得人在屋里呆不住。因此,早晨做饭,一般都烧荞麦秸或萱柴火。目的就是为了多扒点儿火。在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严冬,能够烤上一盆旺火,那种享受是可想而知的!难怪农村说“亲娘不如热灶火”。所以,那时谁家冬天来客人,进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火盆拽过来,让你烤烤火。小孩进屋后,也是第一个奔向火盆——因为,火盆里有“温暖”。所以说,没受过寒冷的人,体会不到太阳的温暖、火的亲切;没受过饥饿的人,不知道粮米的珍贵!没过过苦日子的人,永不会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说,艰苦也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磨练!

火盆,除了取暖,还有很多用途,小孩饿了,用它热饭,烧土豆、黄豆、玉米花,大人也用火盆烧黑豆喂羊羔子,做针线活时,烧烙铁、打糨糊。

我父亲是一个老羊倌,常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非常辛苦。家中没什么犒劳他的,冬天,母亲就用一个小陶瓷罐儿装点咸菜,煨在火盆里,让父亲吃个烂糊、热乎。这,父亲就非常满足了,那感觉不亚于现在吃火锅。

有火盆在,抽烟、做饭,为了省一根火柴(当年火柴一角七分钱一包,十小盒)是不许划取灯(火柴)的——将火盆里的火,锄到萱柴火上,放进灶堂门口,用嘴把火吹着。也有邻居家隔墙借火的,就用这种办法,把火种递过去。

北方室内都有用土坯盘的火坑,劳累一天的农牧民,或有腰腿疼病的老人,在温暖的土炕上睡一宿,等于理疗,又解乏又治病。

土炕上面铺的炕席,主要是用高粱秸秆加工后,编织而成。就是这样的简易炕席,很多人家都买不起,席子坏的不行,就自己刮高粱杆修补,或用布口袋片缝补。过年能换一领新炕席就不错了。

后来从南方运进来竹子编织的炕席,比高粱杆炕席结实多啦。再后来塑料、棉线炕单取代了炕席。

坐在有炕席铺的热炕头把着火盆抽旱烟是不错的享受,可惜现在很少有那个享受了。

(摘选自张文志作品《流年似水》)

作者简介

张文志,男,汉族,年10生,内蒙古敖汉旗新惠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级经济师。

年5月毕业于内蒙古财贸学校。同年参加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事金融工作40年。其中赤峰市林西县人行、农行工作20年;敖汉旗农行、农发行工作20年。曾任会计、主任、股长、副行长、行长等职。年退休。

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模范,受到上级行和地方政府晋级等表彰奖励。年被林西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年被林西县党委评为优秀党员,并出席林西县第七届党代会。

自年被敖汉旗政协聘为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委员,其中提案还被赤峰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本人善于写作,曾在敖汉《银河》《红山晚报》等刊物,多次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等文章。作品集《流年似水》发表后,受到社会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