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土高原独有的建筑奇观,从远古时期到如今 [复制链接]

1#

大风泱泱,黄河滂滂,万千陕州劳动人民缔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神来之笔,或许你已对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司空见惯,但你一定没见过藏于地下的宅院——地坑院,生活在陕州的人们,伴着浑厚的黄土地,也滋生出粗犷豪放的性格。

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充分利用天然地形,要么依靠沟坎断崖开掘洞穴,是谓窑洞,要么向下树穴,是谓地坑院。陕州地坑院由来已久,早在秦汉唐时期便已快速发展,宋元时期走向成熟,明清时期达到全盛,凝结着祖先对大地的敬畏与崇爱。

在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史上,黄河为无数子民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温床,受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陕州人在建造宅院前,必定要请懂风水的阴阳先生看场地,并根据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确定主窑洞的朝向。如今再来观察这些地坑院,犹如一座座鲜活的建筑博物馆,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内涵。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大多数陕州都住在地下的窑洞里,几乎没有人盖房子,院子的面积和规模也很大,宽敞自在,村民们在地下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不过,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地坑院渐渐被鳞次栉比的高楼所代替,过去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陕州地坑院景区很好的保留了原始的地坑院落,对于常年生活在高楼兀立的人们来说,地坑院无疑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也让人们对祖先的劳动成果有了更多面的理解与认识。

地坑院景区由民俗文化园、百味巷、百艺苑、易院窑洞宾馆、生态观光园等组成,从上方俯瞰整个地坑院,仿佛一支铿锵有力的信天游,吟唱着这片土地的生动壮美。

如今看来,原始的地坑窑洞不拘小节、豪迈奔放,倚就地势的窑洞少了一分精致,瓷实的黄土就是家中的地面,平坦无垠的地表就是家中的房顶,甚至粗壮大树也在窑洞上方自由生长,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了。

虽然对黄河之滨的地坑院早就有所耳闻,但对当地人的居住方式仍然心存疑虑,人们到底是怎样从地表走进地下的院子里呢?原来,人们会在院子的一侧开凿门洞,这些门洞可以简单修饰,也可以华丽装修,从这个门洞便能直接进入院子中,十分便捷。

据说建造地坑窑洞有三个要点,主窑、门洞窑、灶火窑的位置很重要,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这几个窑洞本身使用价值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则受阴阳平衡的影响,当地人很重视这些窑洞的建造。

现在,我们在地坑院景区不仅能游览地地道道的地坑窑洞,还能在装饰一新的窑洞里居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豫西剪纸,张灯结彩的农家院子,美中不足的地方便是没能体验温暖舒适的土炕,不能像粗糙的中原汉子一样盘腿而坐,体会怡然自得的心境。

以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为依托,韵味十足的陕州风情跃出了地平线,走进更多人的生命当中,成为无数游人美好而斑斓的旅行回忆。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地坑窑洞的装饰也变得愈加华丽精美,整个过程就像《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那样,从破败的窑洞到华丽的新房,箍窑时会在门框上绘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墙体也从以前的黄土,变成更为结实的灰砖。一座小小的窑洞,几乎称得上是浓缩的社会景观,从贫穷到富有,从陋室一间到华丽房屋,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整个社会的巨大进步。(图/文落榜进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