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九个青年背井离乡,风尘仆仆地赶赴一场“上山下乡”的运动。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在大山深处一个叫椿树峁的小村庄里,开始了命途未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生涯,谢侯之是其中之一。恶劣的条件、刻骨的饥饿寒冷成为日常,世界被隔绝成一个微小的角落。然而,这段生活记忆即便过了半生依旧鲜活,那些人和事,那些岁月,连带着脚下的土地,一起成为谢侯之此生难忘的家和根。
承受苦难的能量是一束光
山里太苦了,谢侯之多次写到那光秃秃的一片,根本没有颜色。这是客观的描述,也像是内心的写照。知青们刚来时忐忑、迷茫,面对一锅酸菜大肉愣是没有胃口,可后来才懂,山里缺衣少食,他们经常在干活时饿到发昏。
谢侯之学着打背子、撅羊粪、扶犁锄地,他们在地里生火烤干粮,伴着星光下工,日子就这样过去,贫苦且安稳。无数细节糅进生活,被谢侯之写出了乡土的诗意。尤其是副队长操着方言说:“人有吃上就好”,“受苦人,咋都是个受来。”寥寥几个字,震撼人心,成了照亮谢侯之内心的一束光,哲人的言语让他受用一生。
中国人就是这样,勤劳、能忍,承受苦难的能量极其巨大。书中说“再咋的苦情,咋的遭罪,都平静着,麻木着,并无嚎叫不甘,认下,受下,顺了死生,随了命定。”钱穆曾写道:“我们虽历尽艰辛,却该有一个信仰,奋发有为,黑暗之后必有光明来临。”以柔克刚,这种特性让中国人熬过了历史上多少次黑暗。
山是贫瘠的,人的灵魂是丰满的
谢侯之被请去办乡学,教孩子们读书。正是这深山里,微如蝼蚁的人生境遇下,村里乡亲对他这个老师的尊敬令人感动:住处一应安排妥帖,热乎地请他吃饭,自己没有吃的,也得分给谢老师一口。谢老师教孩子们也不遗余力,讲数学、讲历史、讲科学、讲诗词,他带孩子们感受诗的情怀,“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秋风吹渭水,叶落满长安”……
谢侯之与孩子们在一起
孩子们极度枯燥的生活中多了一点色彩,一个个迸发出对知识的渴望,正如谢侯之写的“那片小鹿小兔般的眼睛”。读到这几乎让人淌下泪来。这是对世界的好奇,质朴的童真让人忽视一切的苦,一切不好的境遇。谢侯之把最纯真的眼睛,最美好的灵魂,写得真切又动人。
吾心安处是吾乡
知青岁月久,深山生活也多了点安之若素的味道,在春日里听雨;在节日里围着灶做荞面饸饹;在星光下就着煤油灯看英文看高数;在冬日里看穿着大红袄的婆姨们聚在一起话家常……读《椿树峁》会让人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就好像暂时从俗世的蝇营狗苟中抽身,沐浴在淳朴的乡土人情里。
很难想象,在困顿的境遇下,一群有梦想有坚持的年轻人要怎么去释怀,得过且过?郁郁不平?都不是,他们把热情寄托在脚下真实的故土,把山中明月当作信念的指示,内心格外安宁平静。大山的敦厚造就了当地人独特的生存观念和生命意识,成为了谢侯之内心最强大的力量。
年在延安。左起:谢侯之、王克明、许小年
谢侯之明知他“黑五类”的身份,还是想考进大学,一边插队,一边不放下书本。和他一起的还有史砚华,王克明等人,大家在无望中怀着期冀,艰难地探索人生,在前路黑暗中做着尽可能的努力。最终几人都实现了夙愿,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谢侯之成为主修计算机和信息学的博士,史砚华成为权威的物理学家,王克明成为了文化研究学者,史铁生成为了著名作家。就像谢侯之说的“你必是要走出来,出埃及走你的迦南地,去到那陌生的地方。”一座大山和山里的风土人情给予他们的是往前奔走的勇气。
可那熟悉的地方呢?
离开多年以后,谢侯之故地重游,望向废弃的椿树峁之时,心情是复杂的。时间不动声色,轻易抹去了一茬人,他熟悉的人都走了,熟悉的窑洞也早已颓塌。
图右为椿树峁知青女生窑洞,已颓塌。摄于年。
不过,椿树峁将永远是谢侯之的心灵归处,是他的第二家乡。他写“只一个人,站在椿树峁梁上,站了许久。风里,无语。天边,残霞余晖,分明留存过千年。”
椿树峁会在记忆中永恒,心安处,是吾乡。
推荐阅读:
苦涩里有幽默,压抑下也抒情
《椿树峁》
都快悄声,听谢老师讲古朝了!
乡学
再没有那么好吃的糖醋里脊了
《椿树峁》
解玺璋:刻在心上的记忆——读《椿树峁》所想到的
人在世上有一种最难受的感觉,叫做饿
黄土洞天,山中日月:《椿树峁》的知青记忆
李敬泽、梁晓声、梁永安、施战军、梁鸿鹰、刘琼联袂推荐
黄土高原、山中日月,镌刻上他们的情感
苦情的日子、遭罪的生活,改变他们对人生的认知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椿树峁》谢侯之著简体横排32开平装-7---.00元
椿树峁(读完本书,让人浮想联翩,虽然《人世间》没有涉及陕北,但还是让人想起《知青》里的赵曙光们在延安窑洞生活的场景。)
(统筹:一北;编辑:白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