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玉米托起乡村振兴梦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网

种子还未种到地里,计划收购粮食款已攥在农民手中。这样的好事儿就发生在黑龙江省林甸县花园乡齐心村村民身上。

今年5月1日,黑龙江省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丰农业”)“提钱”与农民进行约定,不需签订销售合同,不需物品抵押,只要有种植意向,就可领取每亩元的无息备耕资金。当日,现场发放了亩地,总计17.7万元的资金。

这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建立,要从一个叫“善粮”的三一三村里村外CL玉米开始说起。

“这玉米,行!”

厨房炉灶里的柴火烧得噼啪作响,一口大铁锅里炖着猪肉酸菜,一旁的蒸屉上,正散发着三一三村里村外CL玉米清甜的香气……

纯绿色、无公害、味道好,种植在村民家的小园儿里,就是这样的好玉米,产量却越来越少,农户种植得热情也越来越差。

一个偶然的机会,聂生斌遇到了林甸县这款“神奇”的玉米。

初遇这款玉米产品时,聂生斌已是一位创业人士,创办了餐饮企业羊庄,在全国已有多家分店。长期从事餐饮业,让他对食材有着极为苛刻的眼光,但在连续试吃了一个月的玉米后,他认定:“这玉米,行!”

而经过检测还发现,长期食用这款玉米还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防癌抗癌的作用功效,同时能增加肠胃动力,减脂塑形,美颜抗衰老,唤醒身体和生命活力。

但这么好的玉米却一直销路不好。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聂生斌发现是资金链出了问题,种植户们只耕种没有回报,积极性被挫伤了。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户来说,种地最大的动力源自价值,但因为玉米销路不好,粮款无法及时回到农户手中,农户的种植热情也在持续下降。”聂生斌回忆说。

当时玉米还没有发展成产业,全国也还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玉米品牌。聂生斌思考着,“产品没问题,销路应该就不难。可首先得尽快让玉米的产量上来,这就需要给种植户信心,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一直种下去。”

聂生斌明白,那就不能让农民“吃亏”。

可是,之前的亏空怎么办?不拿出真金白银放到农民手上,就如同“纸上谈兵”。此时,聂生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以前的账,算我的!”

年夏天,聂生斌筹措资金拿出多万元“补贴”种植户。黑龙江省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钱”与农民进行约定,不需签订销售合同,不需物品抵押,只要有种植意向,就可领取每亩元的无息备耕资金。

种子还未种到地里,计划收购粮食款已攥在农民手中,这极大地激励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我希望这款玉米能改变农民的生活甚至命运,我也觉得它能带给农村富裕,我有信心做好这件事。”聂生斌坚信,只要产品过关,想办法打开销路,就一定能帮助农户实现“丰收”。

打破产品边界:缩短地头到餐桌距离

仅有信心不行,仅用资金补贴也不是长久之计,唯有让产品真正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走向餐桌才能实现齐心村村民的乡村振兴梦。聂生斌的团队深知这个道理。

齐心村里,从庭院到厨房,不过几十步的距离。

齐心村外,聂生斌和他的团队却在思考如何打破产品边界,缩短从地头到餐桌的距离。

事实上,庭院经济的出现由来已久。但聂生斌与其团队进入庭院经济生产链条后发现,产品销售链条过长,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脱钩,对产品把控力度不够等都使得产品销路受阻。

那么,如何实现产品从产地直达餐桌?聂生斌团队开始研究全新的模式。由此,舜丰农业自种、自制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舜丰农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舜丰农业开始聘请原链玉米研发者作为产品开发员,包揽所有加工环节的品质把控,确保从田地到餐桌全程质量跟踪和管控,并获得绿色有机认证。

而在销售终端以“一人一店”模式销售10个品类的玉米粉、小(米+查)子等,市民可带回家制作,直达市民餐桌这一终端。为了打开销路、覆盖更多人群,团队还研发了多种主食,可到店食用,也可外带加工。

“一人一店不单是为了打开终端市场、实现有效覆盖,更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就业。”舜丰农业项目负责人说。同时,这种新的模式,打破产业界限,通过全链条融合,创建了一条从源头到终端覆盖各个环节的安全食品通道,架起了一座连接农村田间地头和消费者餐桌的桥梁。

舜丰农业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三一三村里村外CL玉米系列产品注册商标为“村里村外”,就是寓意打破地域,共品一片乡情。但更多人愿意叫这款产品的“小名”善粮,是想表达这是一款用善粮保证质量的粮食。

而今,黑龙江省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集种植原链玉米、研发原链玉米、玉米深加工食品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村里村外”原链玉米也成为省内知名的玉米品牌。

让利为民才是最大的初心

从定下决心做这款玉米的品牌,到成立黑龙江舜丰农业发展公司再到与黑龙江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助农,帮助齐心村村民实现富裕路,一路走来,三一三村里村外团队实现了初心。

目前,林甸县花园乡齐心村已有多户农民种植这款玉米粮,实现了多亩地的规模。

按照84岁的苏庆绪和79岁的杨学琴老两口地话说,虽然孩子们不在身边,但两人通过在院子三亩地种植玉米,仅年就收入0多元,比往年大幅增加,再加上政府发的其他补助,一年有近1万元的收入,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差不多,不但不给孩子添麻烦,还能给孩子们一点补贴。天天在地里干活锻炼,身体好、心情好,这日子过得更开心。

而齐心村原书记老潘是种植这款玉米粮的带头人,他告诉记者,这两年村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种粮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立下的几项制度,村民齐声赞同:一是粮食出村粮款必清;二是无需担保,免息发放助农乐资金;三是未种粮先发钱;四是定期看望慰问困难农户。“现在大家都盼着三一三村里村外团队成员经常来村里,是他们的信任让村民更有信心。”老潘说。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玉米棒农民种,小园子大文章。”按照三一三村里村外的愿景,带领农民种植这款玉米就是为了“农民富裕、全民健康、人人就业、平衡营养”。正如团队取名三一三村里村外所包含的寓意:三爱就是: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为就是:一心一意发展善粮;三则为三个坚定:坚定科学种植、坚定生态环保、坚定绿色健康。

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一名从农民中成长起来的餐饮从业者,聂生斌带领团队一直在努力:“我们希望将‘村里村外’玉米送往全国各地,用玉米托起乡村的振兴梦。”聂生斌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