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某日師妹來找我看暗瘡,同事覺得好奇,你師妹不也是中醫嗎?是的,但常言道「醫不自醫」,醫師在為自己診斷處方時,水準與平時多少有差異,可能是心中有個「我」字作怪。而且如果要用針灸的話,那就更加自己做不來了。所以,中醫知己好友之間如可以互相切磋、診治,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因為是師妹,我讓她回自己診所抓藥。個人認為她的暗瘡大致屬脾胃積滯,濕熱外發所致,故處方以健脾化濕,清宣肺胃蘊熱為主,方中用了一味其他醫師不太常用的藥:清水豆卷。
近代醫家黃傑熙先生評豆卷:豆,其形象腎,故曰豆為腎穀,色黑入腎;水浸出芽,芽形彎曲,象「乙」字,故入乙木肝。舒??肝氣;味甘入脾,??達脾氣而祛濕;氣平入肺,使肺氣清肅而降下。總之,是入肝腎脾肺,壯筋骨,祛風濕,舒肝氣,??脾氣,降肺氣之妙藥。
???清水豆卷又叫大豆黃卷,是用黑豆浸水濕潤發芽而成,通俗地說,這是曬乾的黑豆芽作為藥用。本草綱目引述陶弘景的記述,萌發出的芽要長到五寸左右方可收採。與其他藥食兩用的草本藥一樣,清水豆卷功效頗多,不僅主治濕痹,筋攣,膝痛,更可補五臟不足,消除胃氣結積,益氣止痛,而且祛黑皯(面上的黑氣),潤肌膚皮毛,同時可破婦人惡血(產婦方中多用)、並且消水腫脹滿。醫聖張仲景治虛勞病創立的千古名方「薯蕷丸」,當中便用到清水豆卷。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蘇寶剛老先生著作「金匱要略講義」,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
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台灣世一出版社。
???除了經方薯蕷丸,清代王孟英先生治療濕熱內蘊引起的霍亂吐瀉、腹痛轉筋(轉筋指抽筋)的「蠶矢湯」,亦用到清水豆卷。孟英先生描述其功效,與歷代醫家相去無幾:「甘平,補脾胃,行水,調營,祛風邪。」但有一點值得注意,他指出大豆黃卷「非表散藥」,為什麼有人會誤會她可解表發散呢?王孟英的前輩,周思哲先生曾撰短文記述,該文字收錄在「吳醫匯講」中。
「吳醫匯講」為清代名醫唐笠山先生輯錄當時江浙一帶醫學名家短小精悍的醫論醫話,包括葉天士的「溫症論治」、王繩林的「考正古方權量說」等。
???原來當時江浙一帶百姓普遍畏懼大夫處方麻黃,恐其發散傷正;有一位名醫叫馬元儀,為免病人疑懼,想出一個巧妙辦法:用麻黃煮出來的水去浸泡黑豆,如此這豆卷便多了一重解表發汗的藥性,以後馬大夫每逢要處方麻黃時,便寫大豆黃卷,如此一來,病人不知箇中曲折,只道方中沒有麻黃,藥湯便服得安心。可是其他大夫卻不明就裡,坊間的豆卷並未如馬大夫那樣用麻黃煎湯浸豆,卻「認豆卷與豆豉同類,公然認作表劑」,這個謬誤,在21世紀的今天,仍出現在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學教科書上:大豆黃卷歸類在解表藥,且並無如其他藥物般獨立一篇詳述,而是歸附在「淡豆豉」之下,短短兩行字帶過。
???也許是因為大學教材不重視,也許是各自師承或用藥習慣不同,我很少見有醫師開清水豆卷。在香港,到目前為止我估計祇有兩家醫館有這味藥:一家是我的舊雇主,位於港島金鐘海富中心的新生堂中藥專門店,藥店老闆許先生是業界老行尊,許多遵古炮製的藥材、市面上難買到的,在他那邊都能找到,而且質量上乘,收費合理。譬如已接近失傳的老砂地(砂仁炮製的熟地)、製桑椹等;另一家便是我現在的公司了。師妹所在的診所屬公營機構,同樣沒有清水豆卷,外面是這樣,少用的藥材不會進貨。所以當師妹同我講,她家附近的中藥舖有清水豆卷時,我有點半信半疑,便叫拍照給我看看,結果她驚訝地發現,原來藥舖給的所謂「清水豆卷」竟然是麥芽!她拿回去論理,店員居然還一副言之鑿鑿的樣子:「清水豆卷就是麥芽!」
???同上期的「伏龍肝與地龍乾」一樣,這清水豆卷與麥芽,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味藥,麥芽是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而成,雖然都是發芽,但兩者原材料不一樣,一種是黑豆,一種是大麥,功效主治乃至外形亦完全不同,麥芽消食健胃,主要消麵食,還有疏肝理氣解鬱之功;炒麥芽會導致回乳,哺乳期婦女不能服用。
本草綱目,台灣世一出版。
生麥芽
炒麥芽
香港某超市的黑豆芽
冬菇炒黑豆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