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嘉兴茶者如斯夫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皮炎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
医院订阅哦!嘉兴茶者如斯夫潘城光有好茶,而没有吃茶时可看的好风景,就算不上好茶。所以,嘉兴才出现了这么多的“东坡煮茶亭”。苏东坡诗、词、文、音律、书法、绘画无一不是大家,又融通儒、佛、道三家,且好茶之极,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他性格旷达,随遇而安,这些都是茶文化追求的精神境界。嘉兴文人把苏东坡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而偶像之。其实这些记载大多出现在明代,许多都是明清嘉兴文人的附会之作,但其中寄托的是当时嘉兴人对茶文化境界的追求,反映了嘉兴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明清的嘉兴,茶事繁华之极,简直不知该从何说起。水为茶之母,煎茶煮水最为考究。陆羽将天下好水分出二十个等级,按照今天的水质,咱们二十名也排不上。煎茶之水贵在“清、轻、甘、活”,做到这四条,没有山不行。我们既无真山,又无好水,如何吃茶?嘉兴人自有办法。我很小的时候家家都有缸,并不大,用以储水。自来水不是龙头里出来就用,都要在缸里澄一段时间,兜转来用。缸底放一块砖头,最好是烧过多年灶头里的砖,学名“伏龙肝”,有很好的吸附性。碰到下雨,天井里的“天落水”沿着屋檐的水槽注下来,下过一阵,预计屋檐都洗净了,我家就放一口大缸储雨。那时候的雨水比不得《红楼梦》里妙玉“旧年蠲的雨水”,但与今不同,澄过后泡茶比自来水还强些。*梅天的雨水最肥!↑北丽桥→嘉兴人自古吃运河水,取水要到北丽桥下。上游水汨汨而来,运河穿城而过,洗衣、淘米、刷马桶,我父辈儿时谁不曾西丽桥上蹿下去?水流到西丽桥就不再饮用了。南门的分水墩,在东西米棚下南口的河心,是疏浚河道时堆积的淤泥。墩如卧龟,上有碑记。这也是嘉兴水文化的标志。图中水道为京杭大运河和嘉兴秀水的交汇处,小岛名分水墩。分水墩面积约平方米,远处看去它好似千年古运河中的一条木船。此墩在明清以前就有了,是开浚城河时有意留下的土堆,它对于减缓大运河的急流有一定作用,是古运河上的一种水利设施。如果说运河水喝出的是市井气,那么南湖水品出的则是文人气。朱彝尊作《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写尽了南湖水的妙处。明清文人上得湖心岛,隔绝尘嚣,以南湖水瀹茗,佐以鲜嫩的南湖菱,绝佳!在社会广泛的茶文化基础上,嘉兴的文人士大夫形成了雅致到极点的茶文化。还以煎茶用水为例,南湖水并不能满足。冬日收集梅花瓣上的雪,储于瓮中封存,埋于梅树根下,来年烹茶。这并非《红楼梦》的专利,明代嘉兴的文人就这么干。时至晚明,鸳湖上的雅士们结成“茶社”,轮流坐庄,出钱雇船去无锡惠山,取一船“天下第二泉”回到嘉兴煮泉瀹茗,可支一周,周而复始。可见,“大自然的搬运工”也并不好做。采南湖菱我出生时外曾祖父已经谢世,我只在老房子的墙壁上日日瞻仰他的遗照。黑白旧照上他戴一顶瓜皮圆帽,一副玳瑁眼镜,唇下有胡须,晚清民国的造型。家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战时物资短缺,外曾祖父好酒。从上海至宁波的轮船上一直吃酒,下酒菜仅一只麻雀脚也!这个传说恐怕是以讹传讹,从一盘麻雀而成一只麻雀,最后只余一脚,却足见其性格。他姓汪,祖籍安徽,早年在上海,后定居嘉兴。一听就知道是徽州商人,果然,其兄是吃茶叶饭的,曾在苏州开茶叶店,评茶技艺超群。货到摆几条长凳,上面放十几只茶碗,各种茶叶在碗中开汤,一弯腰,一只碗一只碗喝过去,每碗一口,速度奇快,茶叶种类产区、品质优劣、价格几何,一一了然!现在还找得出这样的茶人吗?我想一定有。前两年,老友拖我去一家茗泰茶庄坐坐。老板是嘉兴海宁人,做了十几年的茶叶生意。他言谈谦虚的很,却连每一种台湾茶(台湾茶淡,差别甚微)都判得清楚。后来谈的兴起,他拿出一万多元一斤的顶级安吉白茶“*金芽”请我喝。他的评价一针见血:这种茶卖相一流,真正的白,一万块钱就是买个漂亮,味道没法吃,你吃吃看,嘉兴话叫“水滂气”!描绘之准确,令我击案。我们遂成好友。清末以降,中国的茶与历史一样遭受过百年沉浮。然而如嘉兴的民间日常饮茶,依然故我,比如那随处可见的茶馆。无论你天下兴亡,风雨飘摇,日子还得过。这可以算嘉兴人吃茶吃出来的一点精神。作者:潘城敬请期待下期!听潘老师讲述老嘉兴与茶的故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