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济南长清万德街道坚持*建引领,发挥“头雁”作用,打造农村区域化*建联合体,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发展茶产叶和灵芝产业,实现文化振兴,催生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组织振兴:农村区域化*建联合体
“人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乡村振兴也是如此。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弱则乡村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着力推进组织振兴,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万德街道*工委书记张儒涛将*建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坚持*建引领,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年,为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万德街道开始打造全省首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齐鲁8号风情路,全长18公里,一路串起拔山、马场、玉皇庙、房庄、张庄、马套、界首、店台8个山村,把散落在山窝窝里的小村庄串成了一条晶莹璀璨的旅游“金项链”,从此名扬济南,蜚声齐鲁,旅游经济迅速火热起来,从年集体收入不到10万元,仅用一年的时间,就都增长到了30多万元。
“五指各有长短,兄弟亦有穷富”,八兄弟中的“老大哥”马套村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一马当先,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村80%以上村民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旅游产业,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超过一半的村民住上了花园式楼房。其余几个“小兄弟”村就显得慢了许多,忙活一年,集体收入也没攒下多少,与马套村的差距越拉越大。“老大哥”马套村也有烦恼,土地规模偏少,发展空间受限,旅游资源显得单薄,马套村*支书书记肖舒荣倍感“独木难支”,如何突破土地资源束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伸开拳脚大干一番”,让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他急需破解的难题。
穷村要致富,富村要升级,单打独斗的路径显然走不通。长清区委组织部调研发现,齐鲁8号风情路串起的八个村地缘、血缘相近,在产业和资源等方面有着可以共同发展的纽带,但交流沟通明显不足,缺少整体规划,资源缺乏有效利用。
“八个村完全可以抱团发展,攥成拳头才会更有力量,成立农村区域化*建联合体正当其时。”思路理清了,万德街道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建引领、区域联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原则,打破管理区界限,撤销马场管理区,成立“8号路管理区*委”,列街道八个管理区首位。在班子建设上,由“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马套村*支部支书肖舒荣任*委书记,充分发挥其“领头雁”作用;另选配4名年轻干部充实到管理区,加强力量,通过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统筹推进“五大振兴”。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老书记肖舒荣走马上任,将马套村先进的*建和发展经验复制推广到另外七个村,完善各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内的文化共铸和生态共治。结合各村产业发展需要,在济南龙凤庄园种植合作社、界首玉皇庙灵芝种植合作社、拔山山和院子合作社、房庄村青天旅游专业合作社基础上,以技术支持、品牌共创等方式组建起联合社,整合资源,错位搭配,抱团发展。
马套村“*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在沿线村得到集中推广,实现了一个村带动一条线,“一点红”变成“一片红”。
如今在“齐鲁8号风情路”上,马套将*山乡村旅游度假区、拔山村凤凰岭景区、张庄艺术家驻留中心、济南龙凤庄园高山采摘园、众拾泰山灵芝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纷纷上线,形成村村有产业、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建联合体盘活了存量,积蓄了后劲,以点带面、连线成片。“联合*委”成立当年,七个过去经济薄弱村的年集体收入由不到10万元增长到了30多万元,八个村村集体总收入达到余万元。
万德街道深入实施“头雁”工程、“亮建”工程,推广马套村成熟*建和发展经验,创新推行“*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的“三位一体”模式,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特色清单”三项清单,强化*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依托区委*校万德分校、万德讲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举办基层*组织书记培训班,仅年就有余人参加培训,大大加强了*建阵地建设;与山东交通学院联合开办“乡村振兴学院”培训班,邀请省委*校教授进行专题讲座。
产业振兴: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张儒涛狠抓产业振兴不放松,发挥万德特色产业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确立茶产业、灵芝产业为两大新兴产业,带动村民集体奔小康。
“望到西岩不尽峰,连天翠色意何浓。一朝雷雨绕云起,却怪深山有伏龙。”走进万德街道坡里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大片茶园,只见密匝匝的芽叶像一条条绿油油的地毯,舒缓地在山间展开。
“济南有茶园,何必下江南。长清种茶产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对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前期投入较大、周期长,所以农户少有种植,长清茶长期处于小品种、自给自足的阶段,真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万德街道把茶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强化科技支撑,落实品牌引领,正在形成产、学、研、用的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发展模式,成为村民奔康致富的‘绿色金矿’。”说起长清茶,万德街道*工委书记张儒涛旁征博引、滔滔不绝。
以茶兴农,以茶富农。万德街道在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方面不断探索,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小茶叶正在形成大产业。济南南湖玉露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艺为一体的专业化茶产业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市场”的联合生产经营发展模式,每亩茶叶的收入可比纯种粮食收入提高近20倍,大大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目前在万德街道坡里庄村种植茶园规模多达亩,已建成全省单体生产规模最大、加工能力最强、加工茶叶种类最多的大型茶叶加工中心,主打品类之一为“泉城绿”,特点是“叶片厚、香气高、小米汤、板栗香”,冲泡后颜色呈小米汤色,有一股浓郁的板栗香气,深受消费者认可,产品供不应求。“这里家家户户都种茶,茶叶只要摘下来就是钱。靠种茶很多村民都发家致富了,回来建起了新房。”
南湖玉露全力打造的泉城茶道田园综合体项目是省级试点项目,预计投资3.3亿元,建设规模为1.36万亩,规划发展茶园亩,涉及坡里庄村、长城村、孙家峪村、万德南村四个行*村,通过18公里泉城茶道连成一体,致力于打造北方高纬度茶叶示范园、山东省一流的康养基地。
泰山灵芝又名泰山赤灵芝,是泰山四宝之一,在民间有“瑞草”“神药”之誉。在植物学分类中,灵芝属于多孔菌科的药用真菌,含有17种氨基酸和23种微量元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尤其增强吸收氧能力的锗的含量明显高于人参,药用价值极高。
年,专注于原木仿野生灵芝栽培、种植20余年的山东众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来到万德界首村,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果断投入重金,建设集灵芝种植、加工、销售、康养、旅游、研学于一体的“1+2+3”产业链田园综合体,打造以农业旅游度假养生为主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
“灵芝产业园位于泰山脚下绝版地段,三面环山,风景优美,空气湿润,尤适宜泰山赤灵芝生长。项目建成后,还可吸引游客到园区参观灵芝的种植过程,认识灵芝、了解灵芝,揭开灵芝的神秘面纱,游览灵芝文化馆,听导游讲解灵芝的故事,参观灵芝的加工厂,就餐时间还可以享用灵芝做成的各种食品,真正实现种植—加工—旅游—康养—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据张儒涛介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吸纳游客数量超过36万人次,带动农民致富超过户。
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投资2亿元的景升集团—店台龙凤庄园合作项目、占地规模达余亩的长清寿茶生产基地以及“岱下·桃花源”乡村振兴示范园、拔山村山和院子民宿、房庄村泰山和居精品民宿等一批产业项目正全力推进,“村村有产业、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农业项目百花齐放,工业项目万艳争春。“万德街道牢固树立‘工业第一、项目优先’发展理念,坚持‘增量扩大’与‘存量变革’并举,进一步加大闲置资产盘活和项目招引建设力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帮包企业制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当好企业‘店小二’,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张儒涛一手抓农业产业,一手抓工业项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年3月,万德街道引进济南鸿祥机械加工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总投资余万元,主要生产重型货车的方向立柱、横向拉杆、刹车偏心轴等产品,项目建成后可容纳50台数控机床加工生产,目前已分别与济南重汽集团、济南第二机床厂等企业签订了长期加工制造合同,企业达产后年产值可达0多万元、利税余万元,解决当地余人就业。
万德街道吸引在外优秀企业家返乡创业,注重内挖潜力,现已引进长箭集团、山东良建等企业到万德注册,利用前期摸排出的近亩闲置工业用地及亩商住用地,引进诚巨、安鸿、博宇等工业企业,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投资7亿元的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3.2亿元的众拾灵芝产业园等实体项目,投资多万元的“泉城茶道”省级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相继落地,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文化振兴:让乡村文化自我供给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建设并非将城市文化移植到乡村,以新代旧、同质化发展,而是在文化转型变迁过程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守护优秀的乡土文化之根,建设乡村文化‘自我供给’,系统持续发挥其文化的凝聚力、发掘其文化的创造力,从而实现文明的振兴与复兴。”张儒涛文质彬彬,对文化的解读独到精准。
长清茶文化博物馆暨中国高纬度茶产业博物馆,是目前北方面积最大、定位最高、内容最为丰富的茶文化主题博物馆,面积近0平方米,建造工期仅仅用了30天,创造了一项行业记录。博物馆共分为北国嘉木、长清茶*、禅茶课堂等四大部分、六大区域,详细介绍了茶的种植、加工、分类及口感特点,南茶北引的曲折过程,北方高纬度茶叶的独特禀赋、丰沛质感,长清茶的前世今生,禅茶之道和禅茶精神等,通过浮雕、图说、影音等多种手段,全方面展现茶文化的深厚内涵。“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博物馆内还有现场品鉴中心,让游客切身感受茶*、茶韵与茶味。
北纬35度以北的茶区,被称之为高纬度茶区,由于年平均温度低,茶树生长期较长,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有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使茶叶有益成分更加丰富,所以高纬度茶的“茶气”更丰沛。根植于“禅茶祖庭”的长清茶,汲取了泉城的灵韵、灵岩寺的佛光、*河的厚重、泰山的神秀,融汇齐风鲁韵的源远流长和儒家文化的敦厚浩然,孕育出独特的禅茶文化。
日影下狭长幽深的石板胡同两侧,是斑驳敦厚的土坯平房;屋外的墙壁上,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幅墙体彩绘散发出无尽的活力;墙上仿古音响中不断传出抑扬顿挫的豫剧,这就是马套村新打造的古槐民俗一条街。据文字记载,马套村始于元至正年间,村里一棵古槐,至今七百年的历史,树干粗大结实,高大挺拔,上端有些屈曲,粗壮结实的树杈,上百个枝条在各自的主枝上伸展着有力的臂膀,相互交错在一起,成为马套村人的精神图腾。
“围绕古槐,马套村打造了古槐民宿一条街,完整保留了用石头砌成的老房子,还有过去人们用的农耕用具,以及木匠、铁匠、石匠用的老物件儿等等,复原五六十年代的‘界首大队马套中队’的生活场景,把过去的岁月留住,留给今天的人们去感受,在追溯历史中汲取勇往前行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备足‘精神食粮’。”马套村*支部书记肖舒荣对往昔岁月充满了怀念之情。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在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万德街道坚持以*建为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文化振兴为产业赋能,实现乡村文化自我供给,催生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万德街道“百花齐放春满园,从此换了新模样!”(作者:张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