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滑县城关镇小西关村,位于*河故道,清朝未朝,这里遍地沙荒,是一望无际的沙岗。有风起,流沙飞扬,*沙漫天,一堆堆沙岗,随风飘移,村庄内外,皆是*沙铺地,厚沙尺余,塞门堵路,苗草皆无;街道里,村口处,车辙淤深,人车难行,百姓望沙兴叹,怨沙怨天,苦不堪言。冬春季节,这里的沙暴,如同家常便饭。一年中,只能播种一季作物,播种的麦田,十之八九也会被风沙尽埋,颗粒不收。因为田地贫瘠,夏播的作物,收成也少得可怜,“种一葫芦,得两瓢”,十里八乡,人人知道。
小西关,曾经沟壑纵横,野草丛生,人们割了毛草,晒干当柴,熏烟烧饭,生活甚是艰难。村里的青壮年,靠出卖苦力,一家人吃不上饱饭。街上许多苦力都是来自小西关的村民。他们早出晚归,做工前,饭铺里先赊账吃些早点,一天的背扛搬运之后,得了工钱,去饭铺还了赊账,剩下的少许,买些米面,回到家中,一家人围灶煮饭,一碗粗粥,稀汤清水,映着人影儿,手捧着瓷碗,一饮而尽,饥饿的人们,瞅着清汤里的人影,晃得天旋地转。小西关,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人们受沙荒困扰,饥饿难熬。直到后来,小西关的民计民生,得到了*和*府的关怀,情况开始好转,为改变人们的居住环境,*府倡议在小西关种植槐林。每到春季,*府免费在小西关发放槐苗,村民们也积极响应*的号召,数年后,南起胡庄,北至大西关,医院,西至滑县棉纺厂,南北长达3千米,东西宽米的槐林,愕然呈现了。
20世纪60年代,这里的槐林,已经长得枝繁叶茂。昔日的沙岗,已经是幽深槐林,葱茏的树林,槐香扑鼻,鸟语花香,清晨朝阳,光芒四射,霞里芬芳,莺歌燕舞,牛羊游牧。这道绿色的屏障,将小西关千年的沙荒,封绝在了历史的墙外。这一带槐林,这一道固沙屏障,改变了这里的居住环境,土地也变得肥沃起来,于是,勤劳的小西关人,每年开始两季作物播种了,小麦的收成也不再是“种一葫芦,得两瓢”了。庄稼的长势喜人,人们从“天旋地转”的岁月里,熬了过来。秋麦两季,农业丰收,生产队的太平车拉粮,车车满载,连拉数天,仓满了,囤也满了,妇孺童叟,喜乐一片。小西关的村民,从此解决了温饱问题,眉开眼笑。20世纪60年代中期,小西关沙荒贫瘠的土地,有了彻底改善。这时候,人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夏季丰收,打麦场上,勤劳朴实的小西关人,干劲十足,欢声笑语,人车川流不息,荆杈箩筐,叮叮咣咣,扬场屯草,杈耙扫帚,轮换交替使用。五月的天,太阳炙烤,人们满脸大汗,还唱着丰收的歌谣:“小西关的沙哟,一去不还哟,金灿灿的麦子,沉甸甸的谷哟··....”麦场上,忙碌了一阵之后,在场边坐下来休息喝水的时候,村中的木匠聂风江说道:“麦秸草反复周转,杈耙箩筐运送,很是不便,若有较大的容具推拉麦草,既省了力气,也会提高效率。”
大队长胡连雨听后,说:“我们的数千亩槐林,粗细适中,可用来制作打麦场运转麦秸的农具(方言叫做“鸳鸯筐”),利用槐林,我们办个农具加工厂,制作多种农具,发展集体副业,不仅可以满足我们自己生产队的需要,而且可以销售出去,增加我们村民的收入。”麦场边,村民们听后,纷纷鼓掌,众人称赞。这一想法,随后得到了乡里和县领导的支持。于是,以槐杆为主要原材料的农具制作业,在小西关村迅速兴起,并很快成为村中一大集体副业。鸳鸯筐,载着小西关村村民的幸福与希望,从疯长的槐林里,横空出世。村中的老人张化荣(现年72岁)回忆,为制作“鸳鸯筐”,他和聂风江专门去了柳圈椅的发源地-王庄的郎柳集村,在那里,他们两人学习了拗圈的技术。郎柳集的前大街村民,许多人家都做着柳圈椅生意。郎柳集的木匠王西崇、刘连文、李同耕,给他俩介绍了拗圈技术,槐圈与柳圈的拗制稍有区别。鸳鸯筐,取材槐杆,槐杆没柳杆那么绵软,柳圈需要水蒸,而槐圈需要火烤。拗制槐圈,需要建5米长的火洞,火的热气顺斜坡上行,斜坡的两侧,用土墙支起,把统一尺寸的槐杆,顺斜坡横向摆放,火洞里,大火燃起,热蒸后,槐皮很容易脱落,退皮后的热槐杆,在短时间内柔软可曲,迅速放于石臼上、木桩间,拗成适宜的弧度或者半圆儿,鸳鸯筐的筐圈儿和筐腿儿,就这样成型了。当时,小西关村做的鸳鸯筐,远销濮阳、内*、汤阴、延津、长垣及滑县各乡镇,大大提高了打麦场上的劳动效率。
方圆百里,百姓很是喜欢。为感谢郎柳集村传授的拗圈技术,小西关的大队长胡连雨和木匠聂风江、张化荣套着大马车,装了六个鸳鸯筐的粮食,来到了郎柳集村的第十二生产队。该生产队队长刘进礼、仓库保管员王西崇感激不尽,中午时,盛情款待,又出村相送。两个村子,在那个年代里,因劳动生产,村民情深,虽相距甚远,至今还多有往来。自从小西关的沙荒变成了槐林,又制作成了鸳鸯筐、木锨把子及其他农具,村中的经济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当人类的文明走到日新月异的今天,小西关人不会忘记,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里,前辈们流下的汗水,在那些汗水的印痕里,小西关人更没有忘记的是那一带槐林。小西关农具革新的时代,也源于那一带疯长的槐林,人们的幸福生活,也是从那一带槐林里,款款走来。直到年工业用地,砍伐了这一带槐林,之后,建了工厂,小西关的村民多数成了厂里的职工。再后来,城镇规划建设,小西关的农耕社会,成了过去,已被写进了历史。如今,商业化时代阔步走来,小西关的经济繁荣,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回首岁月,流沙飞扬,小西关百年沧桑,苦乐年华,记忆难忘。如今,在小西关村村民的心中,那一带槐林,早已根深蒂固,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撰稿人:王海晓
责编:刘红粉
摘自:《滑县一村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