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银西部陶都,丝绸之路上的山河和窑火澎 [复制链接]

1#
皮肤科医生彭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70279303693792&wfr=spider&for=pc
                            

这里的土,躺着就叫土地,延伸就叫路;

这里的土,站着就叫山,奔走就叫风;

这里的土从瓷窑里出来,就叫作陶瓷了……

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牛庆国这样描述平川最为古老的陶瓷产业:

“方方窨子滤澄泥,古语儿童莫坏坯;炼到极稠捶极熟,一归模范即佳瓷。”走进地处甘肃中部传承千年磁窑文化的西北陶瓷重镇平川,抓一把土就能感知它的厚重;捡一个陶片就能触摸感受千年前的气息;站在残存的窑址前,就能遥想当年烈火熊熊的制陶场景。

现在,平川这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陶瓷艺术资源的热土,经过千年演绎的传统陶瓷产业,正搭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好机遇,焕发出新的活力。

*土地上的远古艺术

陶器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的,制作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制作陶器以来,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陶器这一“土与火”的艺术也不断丰富、成熟、推陈出新。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在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八千年左右。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河流域,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

从距今年的大地湾文化开始,中间经过距今年的马家窑文化的辉煌之后,又有齐家、辛店、卡约、火烧沟等距今年的文化,在甘肃形成了一个彩陶大观园。

陶瓷小镇。吴正楠摄

在这个大观园里,声名远播的当属马家窑彩陶——出土数量是世界之最,带来的远古信息也是世界之最。精美绝伦的马家窑彩陶,不管是从数量上、绚丽的纹饰上,还是文化内涵上,都达到了世界彩陶文化的巅峰,反映了当时制陶业的专业化和水平之高。

远古时期制陶业的发展为甘肃陶瓷业的传承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平川地处甘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文化核心地带,在平川*茅沟发现的古先民陶窑遗迹,早在公元前多年以前,就开始烧制陶器。平川出土的齐家文化陶罐,印证了在距今年的时候,烧制陶器就已经不是简单的小范围生产了。

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中国人发明了陶瓷。众所周知,英语“china”大写就是“中国”,小写就是“瓷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等物品走向了欧亚大陆及北非和东非。

陶瓷工业遗址——倒烟窑。张世斌摄

有关史料记载,平川地处丝绸之路上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陇山之西与祁连山之东的缓冲地带上,是这两种文明交际的地方,两种文明既滋养了平川陶瓷产业的烧制工艺,也提供了平川陶瓷东进西出的大市场。

与两种文明交融共存的,是一个个古遗址,平川地区的鹯阴城是秦灭六国、北击胡人,以*河为边界建筑的四十四座临河县城之一,有“千里*河第一县”之称。平川区已发现有鹯阴古渡口、鹯阴城遗址、*湾汉墓群、老庄汉墓群、杨崖湾古城遗址,共和、*峤、种田汉墓以及迭烈逊堡、陡城堡、柳州城遗址、水泉堡、打拉池堡、王进宝家族墓、明长城、烽火台等文化遗存。

在这些文化遗存中,出土的夹砂黑粗陶排水管,汉墓陶灶、陶瓷筒等陶制品,都是平川本地烧制的,其制作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一个个精美的陶器,展现的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段久远的文化,一个精湛的远古艺术品。这些陶器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更是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陶窑生产的日用陶瓷。吴正楠摄

璀璨夺目的磁窑沟

久远的历史,让陶瓷已成为平川历史文化中一个绚丽的篇章,在这个绚丽的篇章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磁窑沟。

磁窑沟位于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境内,距离平川城区直线距离约15公里,地处北嶂山北麓,东头狭窄,西头渐宽,这里四周山脉均有优质陶土,红色的是富含铁的陶土,*白色的是优质的高岭土,紫色的是紫砂土,更兼有丰富的煤炭和随处便有的泉水。煤炭、陶土和水资源,是陶瓷生产的三大要素。

走进群山环抱的磁窑沟,到处是一片荒芜,沿沟而上,随处可见古窑址的遗迹和四处散落的瓷器片。磁窑沟西起大水沟,东至黑石岘,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着宋、元、明、清以至20世纪80年代的窑址余座,成为让人叹为观止的露天博物馆。

分布在山头上的窑址,窑口较小,窑炉和烟囱都是直接在土层中挖成的,是元代的窑址;分布在半山腰的则是明朝时期的窑址,沿着沟沿分布,绵延近四公里。在磁窑沟里,最深的地方是黑石岘遗存,从出土的瓷器判断,粗犷、简练的黑陶,展现的是西夏民族的狂野,这里是磁窑沟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磁窑遗存。

陈列馆的陶瓷精品。吴正楠摄

专家考证,磁窑沟里当时生产废弃的陶瓷碎片堆积而成的堆积带,最下层是宋瓷,上面是元瓷,最上面是明清时期的瓷器。近期出土的景佑元宝,直接是对唐宋“会州瓷”历史地位的直接肯定。同时,也证明磁窑沟最迟在北宋早期已开始掘崖成窑。

熟谙平川文化,曾是平川西征胜利纪念馆馆长的张克诚在他的有关论述文章里写道:“陶工们日益积累的智慧和永不停息的探索,他们通过数百年的反复实践,在这时探索出了在平地建造陶窑和烟囱的办法,突破了宋代窑工只能在山坡高处建造半地坑式陶窑,元代陶工只能掏山建窑的困扰,使陶窑从高坡走向平地,窑体大小不再受山坡制约,可以建造出更高的烟囱,更大的陶窑,烧制需要更高温度的陶瓷品种,生产出更多的陶瓷产品。”

磁窑沟里,宋代主要采用套烧方式,在大型器具里套装小型器具,器物的足底和腹底都有明显的沙圈,釉色以黑釉为主,还有青釉。元代生产工艺和技术改进,窑炉的温度提高了,促生出了高温釉瓷器。明朝是磁窑陶瓷器物制作技艺的高潮期,器型大气稳重,釉色品类增多,质地细密坚固,纹饰绘画自然娴熟。而明代的器物一般以红釉为贵为美。传说,明朝为火命,崇尚红色,红釉瓷器广为流传。明代中期,磁窑开始烧制青花瓷,清代日渐成熟。清中期后,磁窑成功烧制出了五彩瓷器和粉彩瓷器。

明朝是磁窑沟的鼎盛时期,产能较大,交易繁荣,烧制的器物也多样化,有杯、花瓶、盏、碟等艺术品。张克诚在文章中写道:“明代磁窑沟里最具革命性的大事,就是‘街’和‘市’的分设,若以有元代窑址的山头为界,则北侧为‘街’,南侧为‘市’,破天荒般有了专业的陶瓷交易市场,而且‘市’的建筑规格远远高于‘街’的建设规格。”

通过遗址中的“街”和“市”分设等信息,专家推断,那时的磁窑沟,是一个由官方统一管理,生产民用陶瓷的区域中心。

当然,这一地区当时的繁华,与明朝移民屯边*策的实施有着莫大的关联。正是移民屯边,让平川区及其周边境内人口大幅增长,使得这里从事陶瓷业的人越来越多,陶瓷产业更是名扬西北,传有吉林、云南、江苏、安徽、河北、青海、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十八省人来此谋生。

清代到民国时期,磁窑沟的生产能力有所下降,主要以坛、缸、罐、盆、瓶、碗和碟为主,陶瓷生产日益生活化。通过不断的发展整合,逐步形成了任氏、谢氏、张氏和徐氏为主的四大陶瓷世家,这种生产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千年发展中,磁窑沟没有武威窑的皇家官窑气派,也没有安口窑那样跻身全国六大陶土生产基地的辉煌,更没有身为西夏最靠近都城的窑址而成为皇家陶器供应地的重要角色,但这里依旧璀璨夺目。

磁窑沟炉火千年不熄,是陇原陶瓷工业的鼻祖和重镇。千年来,制陶工艺的不断成熟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让磁窑沟的瓷器走向了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西北省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西部陶都。

直到今天,磁窑沟遗址仍然可以烧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窑厂的搬迁,这里繁华落尽,寂寥如初。

辉煌一时的陶瓷厂

在历史久远、盛极一时的磁窑沟里,还诞生了名噪一时的靖远陶瓷厂。

靖远陶瓷厂的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成立壮大的靖远磁窑陶器厂。解放初期,磁窑沟依然是窑厂林立,热闹非凡。年,靖远县*府派工作组到磁窑帮助成立互助组。

年,磁窑沟成立了“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私人的瓷窑都集中归入合作社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所有的工人一律施行计件工资。以手工作坊为代表的民间陶瓷烧制,逐步退出磁窑沟历史舞台。

年,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改名为“靖远磁窑陶瓷厂”,实现了由集体企业转为地方国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磁窑成立陶瓷厂后,逐步从纯手工畜力向半机械化过渡,并改造旧式直烟窑,新建了倒烟窑,从只生产黑釉到逐步试生产白釉产品,生产量和工艺进一步提升。后来,又新建了隧道窑,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使磁窑沟的陶瓷产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年,靖远磁窑陶瓷厂迁出磁窑沟,在刀楞山下新建厂房,厂名由靖远磁窑陶瓷厂改为靖远陶瓷厂。新建的陶瓷厂,把罐形窑改建为隧道窑、隔烟窑。陶瓷生产从运输、原料加工、制坯、烘干,到上釉、装烧,大部分实现了工艺流程的机械化,陶瓷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平川区还是靖远县的一部分。年,白银市成立,平川从靖远县划出设区,平川区成为以煤炭、电力、陶瓷等产业为主的工业区,陶瓷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到上世纪90年代,靖远陶瓷厂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产品发展到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耐用材料、包装纸箱、陶瓷熔块等六大系列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四川、宁夏、吉林等18个省、市、自治区,鼎盛时期有8个分厂,多名职工,总资产达1.5亿元。

当时,陶瓷企业生产的“格威”牌产品畅销西北五省区,设计生产的汉马镂金酒具、茶具、文具荣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内销工艺品优秀设计奖,反弹琵琶茶具荣获甘肃轻工产品百花奖设计二等奖。其中,仿古彩陶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

世界级民间艺术大师阮文辉曾在平川陶瓷企业体验生活,设计的铁锈红陶瓷葫芦艺术价值极高。平川区内的陶瓷产业长足发展,陶瓷市场空前活跃,享有“西北陶瓷工业城”的美誉。

此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经营不善等种种原因,到本世纪初,靖远陶瓷厂日渐没落。年,靖远陶瓷厂改制成白银陇烨陶瓷有限公司,进入了创新扩张发展的新时期,通过抓技术创新,开发出纯手工绘画、高档礼品瓷、数码陶瓷、文化刻瓷、仿古彩陶五大类高档文化艺术瓷系列产品,特别研发的陇瓷窑变釉系列高档艺术陶瓷填补了甘肃空白。

坚守传承的陶瓷世家

精美的瓷器离不开陶艺工匠的精心制作。平川陶瓷产业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坚守传承的工匠大师级人物。

在磁窑沟陶瓷世家里,目前有张氏家族在坚守传承这一产业。张氏家族明朝初年来到平川,到清代同治年间,张氏的祖上以全手匠人和善于经营闻名于当地,家族开始兴盛并世代从事制陶业,至今已传承六代,历时约年。

作为平川区陶艺传承人的张克华,是家族中的杰出代表。年出生的张克华,10岁时就在磁窑沟自家窑里干一些搅轮、晒坯等力所能及的活儿,并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烧制陶瓷。他从最简单的装坯开始学起,到满窑,封窑门,烧窑,到观火测温,止火冷却,十三四岁时张克华便成为一名全手艺陶瓷工人。

年,张克华一家下放到靖远县东升乡柴新村务农,一干就是近20年。年,改革开放后,张克华带领家人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磁窑沟,重燃窑火,由于技术过硬,他的窑里生产的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当时,磁窑沟只有他一家瓷窑生产陶瓷。在他的带动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小瓷窑遍地开花,从磁窑沟一直建到了周家地,建到了周边地区,当时平川有瓷窑近五十家。

年,为了企业发展,张克华把厂子从磁窑沟搬至平川区所在地七泵房后面,直到把制陶的技艺传承到了儿子和孙子一辈。目前,张氏家族还经营着陇烨、泰瑞、昱恒、盈胜、盈耀等陶瓷企业,是平川制陶业的主要力量。子侄孙辈有20多人从事陶瓷产业,在这些企业务工的人员有近千人。

作为国家级美术师、工艺师的张成仁,从临时工成长为了靖远陶瓷厂副厂长。他在陶瓷彩绘产品设计、制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挖掘利用继承甘肃黑釉陶瓷方面成绩突出,其作品黑釉8头雕金“汉马酒具”年获“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展销会”优秀设计奖,黑釉釉彩“梅花文具”等获甘肃省轻工产品设计三等奖,镨*釉“六头振兴茶具”年获甘肃省“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年,他和张永如共同完成了陶瓷釉面砖科技课题,正是这一成果的不断改进,才有了年格威牌釉面砖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的荣耀。

张永如是白银市本土陶瓷专业首席专家,是白银市平川陶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也是靖远陶瓷厂第一个陶瓷专业大学生。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担任陶瓷厂技术员,年,主持制定《靖远陶瓷厂生产工艺流程标准》。滑石质瓷的试制研究,填补了甘肃省的空白。年9月,退休后的张永如被平川区陶瓷研究中心聘为总工程师,潜心研究结晶釉。在无数次试验后,年烧制出了窑变珊瑚釉福禄瓶,成为平川独有的珍品瓷釉。

出自陶瓷世家的张明国现在是白银陇烨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既是一名企业管理者,也是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银市民间艺术大师。他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年成功使用还原焰研发出“陇瓷”高档系列产品,填补了甘肃空白,丰富了陶瓷品种。年,成功研发出宋代极其流行的油滴天目名贵釉,使深藏在历史深处的珍瓷名种再现光芒。年1月,成功研制出宋代曜变铁红金圈结晶釉,又一次实现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除此之外,还有为平川陶瓷穿上美丽嫁衣的,四十多年来一直做陶瓷设计与绘画的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车亚彬。车亚彬擅长陶瓷粉彩画,凡打底、平填、洗染等法无不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先后设计出灯罩、茶盏、瓶、壶等系列,山水、人物、花卉的瓷上表现无不得心应手,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在推动平川陶瓷发展上,有让靖远陶瓷厂扭亏为盈的陈虎,在他的改革管理下,靖远陶瓷厂年成为甘肃省陶瓷行业效益最好的企业。还有张明太、张秀芳、张华、陈玉桥、张永盛等行业里的佼佼者。

开启陶瓷产业新时代

窑火熊熊,正烧出这一古老产业的新天地。

平川境内陶土资源丰富,各类陶土测算储量在40亿吨以上,能够满足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和工艺美术陶瓷等多种陶瓷产品类型的生产需求。

近年来,平川区进一步强化*府引导力,着力构建陶瓷产业承载、行业管理、技术创新、企业融资、信息服务、人力资源、项目招商、市场物流等八大支撑体系,着力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全面提升承接陶瓷产业转移能力,积极引进一批资源节约型、产业带动型、规模效益型的重大陶瓷项目入驻园区。

目前,平川区先后建成内墙砖、抛光砖、艺术瓷、仿古瓷等陶瓷生产企业15家,总投资规模达11.8亿元,年产值近8.4亿元,从业人员多人,产品已覆盖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市场。

平川区年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平川陶瓷在全国陶瓷产业布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年成立平川陶瓷研究中心,依托省内工艺美术大师和色釉料工程师成立了制陶工作室,搭建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白银市平川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孙守南介绍,近年来,平川制陶工艺传承人开拓创新,推动艺术陶瓷再攀发展高峰。陇烨陶瓷利用当地原料烧制的油滴釉瓷器,“复活”了失传多年的油滴天目釉烧制技艺;创作的仿古彩陶作品荣获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银奖;工艺美术陶瓷作品“*山云起”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优秀奖;高档文化艺术创意陶瓷作品《如日中天》在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国艺杯评选大赛中荣获金奖。平川陶瓷研究中心在艺术紫砂、结晶釉烧制技法上取得突破,创作的窑变珊瑚釉福禄瓶获得“丝绸之路”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白银陇烨陶瓷有限公司更是强力推动转型升级,以陶瓷为载体,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灵*,公司将老厂区打造成兼具产学研、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平川区陶瓷小镇核心区。平川区陶瓷小镇定位为西部陶都文化重镇。年5月3日,平川区陶瓷小镇正式开园,陶瓷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启动。

现在,步入平川区陶瓷小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靓丽的陶瓷世界:高高的大烟囱耸立在半空,街道两旁、墙面上装点着精美别致的陶瓷产品,陶瓷陈列馆内的展品精妙绝伦、巧夺天工,馒头窑址展现的是曾经的辉煌,隧道窑墙壁上沉淀下来的层层瓷釉是陶瓷产业的厚重历史的再现。

陶瓷小镇占地约亩,总投资约25亿元。分近中远三期进行建设。年计划投资1.2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核心区、西部陶都及品牌形象、道路等建设。其中核心区包括陈列馆、博物馆、工业遗址博物馆、创客空间及展览空间、非遗传承中心、院士工作站、大师园、陶吧、陶瓷客栈及圆窑遗址、咖啡馆、现代工业旅游、主题广场等12个分项目。

瓷韵悠悠,窑火熊熊;薪火相传,千年不息;西部陶都,神韵再现。今后,平川区陶瓷小镇将成为白银市重要的陶瓷工业旅游目的地,一个全新的“工业+旅游”的生态旅游链条正在平川形成。

声明

“白银文旅”尊重文章及图片的作者权益,与粉丝共同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如侵犯原作者权益,我们将及时做出标注或删除。

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

举报-(工作期间)

举报邮箱:byswlj

yeah.net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