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坑院营造技艺豫西民居别具风格华豫未来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禁忌的饮食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304/6925077.html

地坑院广泛存在于我国中西部的*士高原上,陕州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陕州区属浅丘地带,*土堆积层多在米以上,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构成,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地下水位多在30米以下。

典型的*土塬地貌,是地坑院形成的地理因素和营造技艺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地坑院是在具有深厚*土层的平地上,向下挖掘6米左右,形成矩形深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民居形式。

地坑院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四周有低矮的拦马墙,防止雨水倒灌和人物坠落。内部有8~12孔窑洞,其中一孔通过斜坡式甬道延伸至地面,供居民上下。另有公用的厕所窑、碾磨窑和水井。

地坑院建造涉及堪舆、土工、泥工、瓦工、木工等行当。营造过程由业主自行组织人员实施。地坑院营造技艺有完整的设计规制、设计模数和工艺口诀,绝大部分和现代建筑理念相吻合。

如:①依据“庙正院不正”原则,方位要稍偏。

②为体现尊卑秩序,主位要高大,口诀是地势“上高下低”,天井“上宽下窄”,主窑为“九五窑”,其他为“八五窑”。

③为解决通风采光,窑洞要“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安装要“扑门仰窗”。

④独特的模数制。使用的土工尺子,长5尺,和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相似。通过其数值和尺度控制,保证各建筑部位与人体活动需要的空间协调平衡。

⑤建造技艺具有环境负荷极小的生态性、极强的适应性和传承的有效性。地坑院形成历史极早,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地穴式民居是其雏形。

南绍兴九年,郑刚中著的《西征道里记》说:“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陕州区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地坑院遗存,20世纪80年代前,这里95%的民居是地坑院,地坑院有万座之多。

其主要营造技艺为:

①相地、方院。由风水先生勘察地形,按照“后靠前蹬”“上高下低”要求,确定宅型。依据“庙正院不正”原则,方位稍偏,长宽尺寸含五(土)。

②下院、打窑。由人工粗挖,精修刷洗后,形成“嵌斗式”天井。窑洞口呈“抄手式”抛物线状,“前高后低”“前宽后窄”。

③饰边、碾场。用砖、瓦裱、衬砌券口、窑腿、拦马墙等,挑檐建造要“一拔二牙三跑四抄五扣”。拦马墙外用石磙压实找场坡。

④安装、粉饰。安装要“扑门仰窗”。窑壁和崖面分层用麦秸泥粉刷。

⑤排水、砌炕。靠近厕所打一直径0.8米、深6米渗坑排水。窑内炕灶相连,土坯垫层为“灶三炕四”,炕的尺寸含“七”(妻)地坑院建造模数范制、技艺要领体现了民俗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环境负荷极小,宜居性较强,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

由于对原创性建筑及技术的重视和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探索,地坑院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