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易经哲学什么是阴阳之道,时间来自于哪里 [复制链接]

1#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易经》就是自然哲学,讨论过儒、释、道三家文化也是自然哲学,也就是说,如果要以哲学来讨论人类文明,那么人类文明应该是从自然哲学开始,而不是西方文化的哲学观,人类文明源于神学宗教,而哲学又脱胎于宗教。

《易经》的阴阳之道,在国际学术界里,是比古希腊哲学又玄又神的超科学,在中国人往常的观念里,易经是算命看风水的封建迷信,但实际生活中又必须拿来用的易经哲学。中国文化,或是中国哲学,正是源于河洛书,源于伏羲八卦。

我们摘录《易经.系辞上》的一段话,来讨论一下什么是中国文化里的阴阳之道,而且阴阳之道又是如何应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上面这一段话里,我们用辩证思维来解读一下,什么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阴阳之道。

阴阳之道,继”善“成”性“;仁者见仁,也就是对于仁者,阴阳之道就是“仁”;知者见知,也就是对于知者,阴阳之道就是”知“。富有之谓大业,对于富有者,阴阳之道为”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对于日新者为,阴阳之道为”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即变化,阴阳之道,即为万物生长的变化规律,变化规律即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若成象,即为乾,自然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即为坤。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也就是阴阳之道用于蓍策之数,即为占卜,阴阳之道灵活应用于日常事务,即为通事务之变,阴阳之道若是不可预测,即为神化境界。何为神化境界,其实就是看不见又捉摸不透的却又是客观事实的自然规律。比如时间规律,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看不见又捉摸不透的自然变化规律。

图片与内容无关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阴阳之道应用于日常的社会生产关系,应用于日常的人情关系中。所以,阴阳之道对于中国人而言,其实就是社会百科全书。这个观点,也就是我们前面几章讨论到的,中华文明,从哲学层面上释义,即是自然哲学和社会人文科学,来自于社会生产关系又在社会生产需求中有所改革与精细。

也就是说,中国的阴阳之道,其实就是自然哲学,并对社会生产关系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对于中国人,一说到阴阳之道,他们的惯性思维,就是道学或是道教,就是算命占卜风水学,也就是封建迷信,即使如此,中国人的日常事务还是离不开算命占卜风水学。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摘自《论语.为*篇》

在中国孔子的观点,文化和礼仪是可以一直沿袭下去,这就比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在为人类科学事业服务,古印度的释迦牟尼的佛学思想,直到今天,仍然为人类社会事业服务,当然,古中国六七年前的易经哲学,直到今天,仍然被中国人应用于日常大大小小的事务。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

在中国孔子的观点里,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都是可以用一个基本观念把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链接起来。如果我们要用一个文化观点,把整个中国文化,甚至是把整个人类文化用一个哲学观点链接起来,那么这个哲学观又是什么?对于中国文化,阴阳之道包罗万象,可应用于万物生长变化规律,正所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以阴阳之道来形容中华文化,以一个基本哲学观念以一贯之。

在前面几章,我们也讨论到西方哲学或是欧洲文明,无论是宗教,*治,经济,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始终是走不出殖民思想,走不出神权的极权主义。所以,为着语言更加通俗化,把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华文化,以阴阳之道来做文化总概念。

图片与内容无关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谓之“神”,有而不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变不能身行之矣。

“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此,则*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摘自《素书.原序》

上面两段话,读起来感觉很玄妙,笔者语言表达和悟性有局限性,尝试着解读一下,真假同在,虚幻同在,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大而看不见,小而看不见的,称之为道;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像时间变化规律,称之为神;真实存在的,却好像不存在的,真假难分的,称之为圣;无中生有的,称之为贤。

“道”有什么?神者、圣者、贤者皆在其中。而神者、圣者、贤者正是人类文明的启航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一部分真理,可遇不可求,缘起性空。

笔者其实就是想表达,关于道,在中国古代,是文人学士们,也是平民老百姓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与向往,这种精神人文的追求与向往,在整个社会人文环境,始终把道想像成无所不能,像崇拜真神一样,就像今天的人们对金钱的崇拜一样着迷和不可自拔。

任何事物,过分执着,就成了迷信,成为名副其实的玄学,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走上了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平民老百姓正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如果要和老百姓普及牛顿爱恩斯坦这些顶级科学的物理数学知识,又有多少人听得懂?然而听不懂的高级科学数据,不代表不存在,这就比如,看不到真理,不代表真理不存在,看不见时间,时间却是真实存在,同理,看不见天道,不代表天道不存在。

正所谓大道至简,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道,正如孔夫子所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又正如佛陀所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虽然看不见佛陀说的八万四千世界,不代表八万四千世界不存在。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又是真实存在的,而这些真实存在的虚空事物,却又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又恰恰是这些人类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某种人类捉摸不清的方式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图片与内容无关

如果说这个世界真的有神,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种看不见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解为神力,理解为与西方耶和华神一样的神,但是,我们必须分辨清楚,这种虚无形式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并且是一种运动形式的,并且具有生命规律的逻辑关系,比如时间变化规律,正是这样的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虚无形式的数学逻辑关系。是的,生命是需要有规律的生理性运动来维持其生命活力,时间也是如此,需要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来维持其可持续性和良性循环。

在前面好几章,我们已经把儒释道解读为具有一定自然属性的自然哲学。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人类是无法捉摸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偏偏这些无法捉摸的运动变化规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是极其重要且不可缺少的。正是如此,我们人类不能把那些无法捉摸的运动变化规律,直接定义为唯心主义,定义为迷信和邪教。

在古华夏文明,中国人的底层文化逻辑思维始终摆脱不了阴阳之道的天地人思维模式,这种底层文化逻辑思维,正是我们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民族意识,用心理学名词来形容,就是隐性的民族潜意识,用中国天道文化来形容,就是“无”和“虚空”的那一部分民族文化意识,用佛学思想来形容,就是具有民族性的“佛性”部分,用中国儒家思想来形容,那就是集体主义思想,是家国天下的“大一统”民族精气神,用中医学思想来形容,那就是“正气内存”的民族气性。

所以,我们暂且用西方哲学的思辨和强大的想象力,就把中华文化假设成自然哲学,假设中国的易经哲学就是自然之道,就是具有自然属性的真理,就是以天文地理学为知识本体的自然哲学,以天文历法为知识本体的自然科学。

正如我们在上一章里谈到的,天道其实就是古天文学和古天文历法的衍生文化,是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文化形式,如果我们愿意相信阴阳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愿意相信易经的天地人思想就是自然人文哲学,我们又何须把天道想象得如此玄妙呢?毕竟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到中华文化内在的底层文化逻辑,讨论到《河图》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天文图。

在中国,《河图》和《洛书》是最早期的文化符号。在这一章里,我们尝试着探讨一下《河图》和《洛书》背后的文化涵义。在前面,我们谈了一下《史记.天官书》,拿古天文学的基本模型和《河图》简单比对了一下,我们发现,《河图》正是古天文图的简化图。简单点说,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天象运动变化规律,始终和地上的地理位置链接一起。

《易经》有说,《河图》为阴阳之用,易象之源。《河图》简单的五组黑白点,背后蕴藏的是整个天体运动变化规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句话明显就是《河图》的文字表达,也就是阴阳五行学。无极为天,太极为“太一”天神,“太一”天神生阴(夜)阳(昼),阴阳生四象(二十八星宿)。

由此可见,《河图》恰恰好对应上古天文图。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历经长期的观察和计算,总结出古天文地理学。孔子说,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河洛书的神话是不真实的。

《河图》从图象上看,真很简单,就是以黑白点,表示数字,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每个方向都有黑白圈点的阴阳数字组合。我们先来文字来表述一下《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这段话里,我们解读到的信息是,天为阳,单数为阳,地为阴,双数为阴,单双数又以阴阳数排列,所以,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天一与地六组合成阴阳单双数,以类似推,一共有水、火、木、金、土五个阴阳单双数组合,刚好形成水、火、木、金、土阴阳五行组合。在古天文学,中宫的天极星处于中心体位置,也就是太一天神,在《河图》,天五、地十处于中心体位置。

在中国人文历史里,中、五、土这两个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寓意。我们用天地人思维来解读一下这几个汉字,中的本意是方位词,最原始的文化意识务必是天地人三元一体的文化涵义:在天为太一天神,在地为中土之正位,在朝为天子之尊。九为乾天,五为坤地,九五为天子。天五生土,也就是地上的“中土”是天五的衍生物。从文化寓意上,天地之间的链接点为“中五”。我们再来看“中”字笔划,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都包含了,这是不是很像天文五宫的象形字?像不像《河图》的象形字?中国为什么叫中国?中华为什么叫中华?中原为什么叫中原?中庸之道为什么叫中庸之道?“中”字会不会与天文图有关联?

所以,对中华文化,”中“字的背后,有着很重要的文化寓意,其对应的数字”五也有着同等重要的文化寓意,代表着“一、二、三、四、五”这五个天地阳生数,六之后的数字,全部是天地阴阳成数,天地生成数之间的介质数字是“五”,代表着天地之间的链接介质。也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来自于“太一”,来自于天道,来自于天体运动,来自于古天文历法。

一到五为天地万物的生数,六至十为成数。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二、三、四、五”这几个数字背后的文化寓意很重要。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我们从天地人思维模式来理解,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也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互相作用,相辅相助,阴阳交互,以有规律的逻辑关系,进行有序的推理而生万数,也就是形成万物之间的链接关系网。

一到五几个数字,一、三、五为阳数,也就是天一,天三,天五,相加极数为“乾九”;所以,在五个生数里,这三个数字又是最重要的。天一生水,天三生木,天五生土,从五行上,水、木、土都是人类必需的生存基础资源。地二生火,地四生金,火和金是人类生存的次要必需资源。也就是说,人类拥有了水、火、木、金、土阴阳五行生存必要资源,才能开启人类社会的文明时代。所以,阴阳五行学最原始的文化寓意,应该是古天文地理学和古天文历法。

《河图》里有四象,也就是二十八星宿学,二十八星宿学是古华夏最初的古天文学,东方七宿形似苍龙,南方七宿形似朱雀,西方七宿形似白虎,北方七宿形似玄武。中央天五代表中宫“太一”天神,也就是天极星(北极星),刚好对着地球北极的中轴线。

上古时代的华夏文明,日月星辰的时间观念都是从观察天文地理运动变化现象而来,北斗七星的斗魁绕四象运动的变化规律,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三十六宫七十二气候的原始时间观念。我们知道古天文历法的背后,是强大的时间逻辑,需要强大的数学运算法则,有二进制,五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九九乘法运算,几何学……,所以像笔者这种数学小白,是无法弄清楚古天文历法背后复杂的数学逻辑关系。从历史典籍史料,我们知道伏羲女娲时代就发明了规和矩,作为制定历法的重要工具,《河图》正好是伏羲时代的重要文化象征。

讨论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古华夏先祖们到底有多伟大,为了建立一个时间的数学逻辑关系,他们背后所耗费的可能是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西方哲学观,认为时间是虚拟化的,是不存在的,是唯心主义意识创造的,甚至是造物主神创造的。然而,当我们了解过古华夏的天文学后,必须要极力反驳西方哲学关于对时间的唯心主义的解读。

时间来自哪里?来自于天体和地球运动变化规律,当这种天体和地球的相互运动的变化规律,通过强大又复杂的数学运算法则后,所得到的具体化数字结果,就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时间观念。一年为什么是天,一年为什么分成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一月为什么是三十天,一天为什么分昼夜十二时辰,每时辰为什么是六十分钟?这一个个时间数字并非凭空捏造,都是经过大量数学和几何运算而来。时间是真实存在的,时间数字就是宇宙体运动变化规律的终极呈现方式。

天知道,人类社会因为拥有了时间观念,文明社会才能开启她真正的历史进程。人类如果没有了时间这个知识本体,又何谈文明社会,何谈什么科学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毕竟人类一切的社会人文和生产力关系,都必须建立在时间观念基础上,社会生产关系才会走在进步再进步的进程中。天地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是自然属性,但需要人类作为中间媒体去发现和总结出这种天地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所以,天、地、人三才之道,是以数学几何逻辑关系推算出来的天体运动变化规律,也就是时间运动变化规律。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和科技发展,务必依赖于时间运动变化规律。

所以,古华夏文明的“天地人”思维模式,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文哲学,从唯物辩证法上,“天地人”三元一体的自然哲学观,具有自然属性上的内在逻辑关系。讨论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阴阳五行学是中华文化的知识本体,不仅如此,阴阳五行里古天文地理学的呈现方式,是古天文历法的呈现方式,始终贯穿于整部中华人文历史的发展进程。

所以,我们在开篇所假设的“以一贯之”,把这个“一"假设为阴阳之道,经过一番讨论,已经从辩证逻辑关系上成立。什么是阴阳之道,其实就是自然之道,而这个自然之道,人类可以解读为更加具体化的时间运动变化规律。在古华夏文明,这个时间运动变化规律,以天干地支纪年来表达,以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六十一甲子来表达。所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中国人日常语言的背后,其实已经蕴藏了阴阳五行中医养生学的自然哲学思想。

我们从最原始的”天地人“思维模式,简单讨论了一下《河图》的文化寓意,现在又试着用同样的天地人思维模式来聊一聊《洛书》。阴阳五行八卦,为什么是八卦,而不是十二卦,二十卦?我们前面讨论过数字”一、二、三、四、五“的文化寓意,在天以”太一“为中心本体,在地以”中五“为中心本体。

所以,在《洛书》里,以一为本体,以五为中土本体,寓意八卦以天地为本体,以天一(水)为本,藏地十(土),显用八卦。《洛书》里还有九宫格之说,我们前面说过天文地理以”中五“为媒介体,在地时,中五为本体,取八个方位的运动变化规律,五为生数,阳极数为九,阴极数为六,阴阳相加为十五,包涵天地人三才生数之和。所以《洛书》的阴阳五行的数学几何逻辑关系,一定是五的倍数,所以周流八方的数学关系,相加都为十五,寓意成”天、地、人三才之道。八卦三才之道的周游八方:15*8*3=周天数,加天地生数5,时间运动的变化规律,即是天。当然天是太阳公历。

中国的传统农历,以天干地支六十一甲子纪年,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的循环数理运算方式。便无论是天干地支农历年,还是太阳公历年,阴阳八卦图都有其正确的数理运算方法。太阳公历年是通用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干支农历纪年是用来应用于中国农耕文明,对中国老百姓而言,就是一部日常事务百科通用典。

物理学有著名牛顿力学定律,有爱恩斯垣的能量守恒公式,化学也元素周期表,有各种化学能量守恒转换公式,数学也有各种各样的运算公式。什么是公式?等同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的科学运算公式。几何圆周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时间是怎么通过数学运算得出的?牛顿三定律又是如何通过数学运算出来的?物理能量守恒公式又是如何通过数学运算出来的?生物分子学的各种公式又是如何通过数学运算出来的?科学公式千千万,并且被应用于社会生产力上,应用于科技文明上,科学公式就像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一样的通用公式。

所以,通用公式背后的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和高低数学几何运算法则,才是那个真正的疑问句。我们科学通用公式是事物内在数学逻辑关系的媒介,就好像天地人之间的链接点取中间数字五,”一、二、三、四、五“这五个原始的阴阳天地基数里,取一、二、三为天、地、人的本体,取五为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媒介体,显四象为用,以阴阳二进制数学逻辑关系作推演出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一卦为天地人三爻,阴阳卦合体为六爻,六十四卦一共为三百八十四爻。在这个数学逻辑运算法则里,其实包含了二进制,三进制双螺旋交叉式的数学逻辑运算法则,于是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的时间变化规律就出来了。这个过程的数学逻辑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但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天一地二人三始终是不可变量的本体,五为一、二、三的中间媒介,也就是通用的公式。所以,如果人类自身也在阴阳之道中,那么人类基因组的数学逻辑关系又如何不在阴阳之道的逻辑数学关系中?天地人之间就是通过类似的内在数学逻辑关系作为媒介体相互链接为一体。就像人类文明通过时间数学逻辑与天文地理链接成一体。

各种科学公式背后的数学几何逻辑关系错综交互,天地人之间的数学几何逻辑关系错综交互,不仅如此,这种”逻辑运算关系“之间又是有序可变量的。所以,虽然我们说河洛书的知识本体是古天文学,是古天文历法,但如果要去证明这些复杂的古天文学和历法,背后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这是一件很庞大的科学工程。但这件无比庞大的科学工程,几千年前的古华夏先祖们,他们拿一把规和矩作为工具,就把这件事情干成了,当然这其中至少历经几百年的时间。

所以,《河图》、《洛书》、《易经》当然是无字天书,因为与天文地理学息息相关,与复杂的数学几何运算息息相关。看着像简单的数学几何图形,背后蕴藏的却是博大精深的古天文学和天文历法,这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自然科学成就。所以,易学的阴阳之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广矣大矣,为天地万物的大道之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密码,更是人类文明的文化密码。

我们顺道聊几句黑白太极图,既然河图洛书以古天文学以古天文历法为知识本体,那么黑白太极图自然也是以古天文历法为知识本体。所以,阴阳两仪太极图,有没有可能呈现的就是天体运动的变化规律,也就是天体运动的轨迹。《河图》是古天文图,《洛书》为八卦图,太极两仪图把河洛书的天文历法都包含其中,那么所呈现出的运动变化,当然就是天体运动的变化轨迹。确实如此,我们把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直接以点面线的方法画下来,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阴阳两仪太极图。

“日月星辰”这个词语,是不是很有自然哲学的韵味?辰表示为时间,那么时间是不是包括了太阳和月球的运动?是不是包括了二十八星宿?是不是包括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是不是包括了八大行星?日指太阳运动,是白天的时间刻度表,月亮指月相,是一个月的时间刻度表,星指银河系的恒星运动,是一周年的时间刻度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表示的就是一个天体运动的周期性和规律性。上面讨论到,时间历法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必需条件,是贯穿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轴线,而这个时间主轴线里,又包含了三个必需的因素:天、地、人。

中国古天文学,已经告诉我们年怎么来,月怎么来,日怎么来,时分秒又怎来。

人类基因密码数学组合为什么会与中国的易经64卦爻“相遇”?最科学的解释应该是,天体运动的变化规律里,人类生命也是一个必需的基本条件。正如中国道家思想所说,人是万物之灵。天地生万物,而人为万物之灵,那么宇宙运动变化规律里必然包含了社会人这一个必需因素。

在古华夏文明,最初的宇宙观是天文地理学为一体,后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人文需求,又发展至天、地、人为三元一体化的自然人文哲学观。,所以有了伏羲女娲的规矩图,有了最初的古天文图《河图》,有了古华夏的第一本经:伏羲先天八卦,古华夏人的第一本新华字典,后来又发展出《洛书》和阴阳太极图。把整个天体运动的轨迹图,以最直观的方式划下来,传世于人。

不得不说,华夏文明最初的宇宙哲学观,始终与社会生产关系息息相关,始终秉着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大我精神。在上古时代,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当时最有知识的人作为部落首领,当时部落首领必须懂天文地理,必须懂巫术和占卜,部落首领集帝王文武才能于一身,所以上古时代的先王之道,务必是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也就是说,古华夏文明最原始的*治意识,建立在一种像集体主义意识的基础上,建立在一种大我无私的自我意识上,正所谓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社会人文经济上,古华夏文明务必是建立在原始公有制的基础上,不仅如此,在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事实上,集体主义的社会共同价值观,正是*老之道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同义词,这就比如我们前面说哲学思想和宗教文化是同义词一样。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人文,从哲学上,中国人自始至终其实只有儒、释、道三家,而儒、释、道三家,又可以归纳为《易经》的阴阳之道,也可以说阴阳五行八卦学贯穿着一整部中华人文历史。春秋战国的百家文化,其差异性不过是心算术,珠算术,计算器,量子计算机的区别,因社会科技人文的需求而产生新的数学计算方法。然而,人类社会和科技文明无论怎么变化和进步,始终建立在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宇宙运动的时间变化规律基础上,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数学逻辑关系上。

所以说,中华文明的发展始终建立在一个规律性的文化秩序基础上,而这个文化秩序始终建立在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的基础上。恰恰相反,欧洲人文历史,从古希腊开始,就缺少这样的一种文化秩序,所以,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时代,西方哲学的名目总是花样百出:日心说,地心说,灵*说,是者说,太一说,形而上学,形而下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神秘主义,人文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利己主义,精神主义,辩证主义,逻辑学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由主义......。

如果是中国的老庄孔孟活在在欧洲国家,估计他们会被活活被西方的大哲学家们气死过去一百回。因为西方一系列的哲学主义学说,在中国哲学,就是一个字:道。如果要分家,那就是儒、墨、法、兵、术、数、理等杂家文化。在中国哲学分类上,天文地理学归类于道学,社会人文、经济、*治、*事归类于儒、墨、法、兵、家;科学理论和技术,也就是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归纳于术、数、理三家。然而,天地人三位一体,象数理不分家,万科归一。所以,中国人的文化秩序,可谓是围绕着阴阳自然之道,发生着像物理化学那样的能量循环系统;生物学上,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生物链可循环式的文化发展模式。

讨论到这里,我们理一下古华夏文明的脉络,人类文明始于天文地理学,成于时间变化规律的历法,而时间运动变化规律又必须依附于缜密的数学逻辑关系,所以天文历法的产生,务必产生数学,有加减乘除法的交叉运算法则,还有复杂的几何学,甚至是有高等数学和几何的算法。从自然辩证逻辑关系,数学和几何学比起文字,会先于应用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人文关系上,是上古时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必要工具,就像时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需工具。河洛二书已经证实了数学逻辑关系的存在。无论是天文地理学,还是古天文历法,这都将是一项极其重要且伟大的自然科学工程,需要耗费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相关的社会实践,还有相关数学几何运算,甚至还会关系到力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前面说过,古汉语言里,有很多蕴藏着自然哲学的日常成语,比如:东升西落、东南西北、左东右西、四面八方、春夏秋冬、天道循环,天道酬勤、周而复始、因果轮回、生辰八字、家国天下、生死有命、善恶有因......,像这些成语,本身就是自然哲学名词,是中国人日常用语。天道循环最原始的文化涵义是不是时间运动?因果轮回是原始文化涵义是不是时间轮回?天道最原始的文化涵义是不是天体运动?祭祀和占卜最原始的文化涵义是不是感恩与敬畏天道?寺庙最初的文化涵义,是不是祭祀太一天神?是不是祭祀和缅怀古华夏人文先祖们?

是的,当我们时光倒流回到上古时代,用最朴素最简单的思维模式去反向辩证思考与想象,我们很快就能明白,哪有什么神和*,哪有什么玄学和超科学,哪有什么神秘主义,其实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还有情感表达。天神就是北极星,其地理位置上恰好对着地轴的北极。

谷神、水神、河神、太阳神,月亮神、山神、风神等等都是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敬畏和感恩之情,太上老君、土地神、门神、灶神、财神、酒神、武神等等其实都是把一系列的历史人物角色,融洽于民间人文风俗,形成民间祭祀庙宇人文风俗。这就跟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孔融让梨、曹植七步诗,司马光砸缸、屈原投河、雷锋精神等等一系列历史精神楷模人物一样。人类丰富的想像力必须建立在大自然知识系统里,必须建立在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辩证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的*神之说,一定会在大自然的知识系统里寻找到原型。

以阴阳之道论*神之说,*,邪恶之气,小人之侫术也,为不吉祥之意,为阴气,为邪恶;神为大自然玄妙的力量,有庇护人们吉祥如意的文化寓意,为吉祥之意,为阳气,为正善。所以,神生于人类的自然崇拜和敬畏之心,*生于人类对邪恶之事物的厌恶与恐惧之心。所以,古华夏的先祖们,以善之自然现象寓意神,神之善象给人们带来爱和力量,带来欢喜和希望,就像阳光;以恶之自然现象寓意*,*之恶象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灾难,带来悲恸和绝望,就像洪水天灾。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把好人形容成善良美丽,把有大功绩之人形容成伟人和神,把坏人比喻小人,把殃国殃民之恶人形容成恶*。对于人性道德方面,正气于身,恶*绕道而走,邪气附身,*迷心窍也。

我们在前面讨论宗教哲学的时候,说到高层次的知识维度,比如相关文化学者,用哲学思维讨论宗教文化,但到了民间,宗教就成为祭祀性质的庙宇文化,哲学必须以*神之说来作具体呈现和解读,以神话的具体形式来作为文化的承载体。所以,关于哲学和神学,其实都是人类的人文精神需求,为了满足人类不同文化层次的精神需求。

这个世界,有没有神和*?当然有。因为神*也是阴阳之道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一种基本需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