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永恒
灌口(赵家明手机拍摄)
一转眼,慈父已离开我快三年了。每当夜深人静,难以入睡时,我就会想起他的音容笑貌。
作者父亲
有人说,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是一滴泪,慈爱温润。我说,父爱是一本书,情深厚重。
父亲早年供职于县城国营商业部门。他没有伟岸的形象,没有辉煌的成就,有的是一种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事风格。
父亲生活简朴,勤俭持家,关爱子女;父亲淡泊名利,纯良宽厚。他时常教育子女要宽厚待人,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且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单位上,他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从无怨言;在家里他也尽心尽责做好家庭事务,为子女们作出了表率,也赢得了全家的赞誉。
作者入伍照片
然而在我记忆深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年10月初的一天,金风送爽,艳阳高照,丹桂飘香,应届高中毕业的我积极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在接到入伍通知书后,全家非常高兴,因为它是我人生旅途上很重要的一站,慈祥的父亲带我到久已*牵梦绕、心心念念的旅游名城——灌县灌口镇(现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去参观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我的心别提有多高兴了!38年前的悠悠往事,如今想来仍历历在目……
灌口镇驰名世界,素有“小成都”之称,被誉为成都的“卫星城”。
灌口镇历来是都江堰市*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贾云集,百业兴旺,车来人往,熙熙攘攘,灌口镇因灌口而得名。灌口,是驰名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进水口。唐朝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县志》说:“灌口山在导江县(即灌县旧名)西北二十六里,汉文翁穿湔江灌溉,故以(灌口)名山,亦曰金灌口。”汉代所称的“灌口山”,就是今天宝瓶口地带离堆,即伏龙观所在地。灌口镇建于南北朝后魏时期,迄今已有多年历史。
灌口镇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的结合处,北枕灵岩,西横玉垒。镇外绿树苍苍,镇内梧桐连枝。游人漫步成阿公路之上,可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部分:名嘴、飞沙堰、宝瓶口。鱼嘴分水堤犹如一柄神剑,劈开峻岭丛山,将大江一分为二。外江,白浪滔滔,东去乐山、宜宾;内江,沿着玉垒山脚流向镇中,出镇口就分四支——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成扇形滋润着川西平原。
灌口名胜众多,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最叫人留步的还是被称为“平添古城几分色,雄踞江源第一桥”的南桥。据说,李冰开江作堋,沿水造七桥,南桥为七桥之一。
其实此桥建于元代,初名凌云桥,清光绪四年重建更名为普济桥,桥长近百米,为木质结构,有瓦盖房廊。此桥于年毁于洪水,第二年重建,改为木桥桩为混凝土墩,仍有5洞,桥体保持古貌装饰,依据方位,更名为南桥。年灌口镇再重建,始成为今天这座古色古香的风景桥。
其中,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的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年秦昭王时期,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已逾余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世界遗产委员会赞誉都江堰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不仅是一座水利枢纽、一个工程体系,也是一种文化标志。这其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都江堰治水文化的思想内核。都江堰利用山形地势,坚持顺应引导而不是阻碍对抗,采用传统堰工技术,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性改造,这种基于道法自然的建设方式、臻于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使工程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已成为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类智慧结晶。
作者在灌口
我们来到西街,西街是灌口镇璇磨玉石的集中地。全是手工操作,产品主要是帽花、耳环、玉镯、烟嘴等。现在玉石雕琢不少是高档工艺品,玉石座屏上的山水、花卉、鸟兽、龙凤等,造型别致美观,工艺精湛,千姿万态,生动活泼,颇受中外游人喜爱,建设路沿街售卖的石磨、猪槽、碓窝、刀石等青石制品,也颇引人注目。青石是灌县的特产,坚韧油润,不易风化。难怪,掘土而出的多年前的李冰石像,至今刻字清晰。有人说,在灌口买的石磨,每斤豆子多出两碗豆花;在灌口买的猪槽,猪儿争着抢食。是否如此,不妨一试。这里的青石制品已远销湖北、河北、新疆、黑龙江等省,不少中外客人来到这里都要买石磨带回家去。此外,灌口镇还有装帧精美、以道家古秘方而制作出的“洞天乳酒”。此酒有五味(果味、酸味、甜味、香味、酒味),色白而青,浓稠如奶,饮之爽口。杜甫有诗云:
山瓶乳酒下青山,气味浓香幸见分。
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
作者在青城山
那一天是收获满满的一天,游了名山胜景,品了古镇美食,饮了洞天乳酒。对着千古江山,旖旎风光,父亲语重心长、深有感触地教导我:“年轻人应该志存高远,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生活和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努力拼搏,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父亲的谆谆教导,始终是我人生的座右铭、行为准则,今天我也用它来教育我的下一代,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父亲带我的灌口之行永远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和磨灭的一幕,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往事如烟,而今我也人到中年,历经人世沧桑,饱尝酸、甜、苦、辣,才深深体会到父亲的金玉良言对我的启迪,才感受到父爱的博大精深。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亲人,酒可续杯,失去的父亲再也不能重现,我再也看不到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容,再也不能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唯有思念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在父亲逝去的日子里,父亲会经常走进我的梦中,梦中的感觉模糊而幸福。有时候,我会在睡前虔诚地祈祷,期待在梦里与父亲相逢。可是往往难以如愿,心里有难言的失落和惆怅。
父亲,多希望能有一条贯通天上的河流,我愿顺着河流奔向您。
四川大河金马河起始点
孙永恒,男,年出生,汉族,笔名悠然,大专文化,退伍*人。偏爱写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崇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时有作品发表于各类报刊及网络平台。《神州文艺》签约作家(诗人)作品《故乡的回忆》荣获年由中国诗书画家网、中国散文网、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第七屇“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入选《中国当代杰出文艺家大辞典》。
系列诗歌作品由以下文艺平台多次发表,并获获“~中国诗歌人物奖”,“中国诗坛桂冠诗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