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土”的来源
当有远古时期的人问他是如何来到这个世上的,那么女娲造人的神话便是当时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这里的“泥浆”其实就是指“土”。因为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用泥土建造居住的房屋,用泥土创造饭碗等生活用具,用泥土种出吃的粮食……所以泥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而在古代依然是农耕社会,历代统治阶级都重视农业。比如战国时期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唐朝时期唐太宗劝课农桑、武则天兴修水利,甚至到了明清时期还专门形成了种植经济作物的专业生产区域。
02“土”的含义
而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城市繁荣起来。城里的人看到乡下人进城一脸不知所措的模样,便嘲笑他:“真是个土里土气的土包子。”
不难感受到,这“土”字带着不少轻蔑与嫌弃,可是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子。乡下人更是不理解城里人的高楼大厦是他们的家,因为里面没有土,没有土就没有命根子,怎么能算是家呢?
若是城里人来到乡下,可能也会对着水稻和麦子不知如何分辨,这个时候“土”气的乡下人也只是一笑,耐心地向城里人解释:“小麦是旱地,水稻是水田,或者说小麦的叶子更厚,水稻的叶子长而扁。”
城里人再想想在城市对乡下人的态度,又可曾想过,自己的上一代或是上上代,又或者几代之前,自己的家族也是农民出生,靠的是什么而繁衍过来呢?正是那不起眼的“泥土“。
03“土”的情结
说到“土”,那更是离不开乡土情结,不少作家便用自己的笔表达了出来。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故乡的水土》便让很多人深受感触:
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的时候,她突然拿出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黑色的东西。“把这个带在行李箱里,保佑旅行平安。”妈妈说。“这是什么秘密?”妈妈说:“这是我们门口庭抓的泥土和家里的水。你没听说旅行如果会生病,就是因为水士不服,带着一瓶水土,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就不会水土不服了。”
巧的是,费孝通先生也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写道相似的情结: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这已经不止是普通的“泥土”了,这是家人对在外奔波的你的爱意,是你在陌生的城市里对故乡的思念。
愿你经历坎坷、历经磨难后,蓦然回首,不要忘记自己还是那个“土”气的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