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岁的时刻,看到时钟转到二十四时时,大伙便忘却了严寒,跃起沙发上的身体,奔走户外,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爆竹一起点燃,这是为了抢头彩,又谐音“头财”,总是与发财有关的吉祥,但由于大家有经验,所以往往不再等到二十四时准时燃放爆竹,在前几分钟或是前几十分钟就开始燃放,一直持续到二十四后,这样就弥补了由于被他人抢占吉时第一的担忧,但话说回来,往往前人之前还是不在人前,所以自己是不是第一个,自己往往都不知道,唯有那些从梦中由于爆竹雷雷惊醒的睡觉者懂得一二,因为他骂过——娘的,谁家这么晚还放炮,搅了老子的觉!在看明哪家哪户的最后,还不忘外加讽刺的几句,发财啊,年年如此,也就这么发财啊!好似旧社会,一年没吃好的,过年猛吃鱼肉满嘴是油,摸摸滚圆的肚皮,揩揩在昏暗灯光下发亮的嘴角油后满意的睡去。
这样的镜头,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容易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似乎也不难听说,尽管这中间已过不少年头。
过了二十四时,放完早炮的人也回去睡觉了,因为他明儿还得早起呢,抢着放晨炮,烧头香。躺下几个不敢熟睡过头的钟头,赶紧从被窝里蹦起,因为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做,别家我不知道,虽然都差不多,但多少还是有些差别的,我家的初一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路线,在连续的几个年头里,在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实践再到认识这反反复复的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下,我早已掌握了其中一条叫规律的主线:起床叫长辈、墩囤子、刷牙洗脸、在堂屋里给中堂及诸菩萨烧香、到土地庙给土地神烧香、到自家最大的一块田地种田、吃汤圆、放炮烧高香、到镇上地藏庙里烧香祈福、回家后解散,各忙各的、晚上放爆竹鞭炮、吃年夜晚、看电视、睡觉。
以上的一条主线有如现如今有些衣服,本可以给人以本来实用,但鉴于一系列的其他,上面还必须穿凿不少眼孔,缝补不少口袋,缀上很多拉链飘带,尽管其实用功能着实不大,似乎可有可无,但似乎又不能没有,否则太显呆板,没有系统,不成样子,规矩便是这主线上的眼孔、口袋、拉链,这眼孔、口袋、拉链还是林林总总的,有时令穿衣者都搞不清、弄不明哪里还有个袋子或拉链,更不知这拉链口袋原来只是个假的、没用的。有关上面这条主线上眼孔、口袋、拉链的来由,知多少,说多少。
起床叫长辈,似乎没什么好解释的,毕竟一些平日里不好说的话在每年的开端,总该是拿出来说说的,就像一些陈年的老酒会在除夕那天拿出来喝喝,难得的沉香会在这一天拿出来晒晒、烧烧。叫长辈,或许就是以这最朴素的言语道出压制在平日里不好述说的感谢、感恩吧,因为一句家里人会拂去不少不是家里人的客气以至于外人的客套,但在这一天,叫人的顺序似乎也是个讲究,先是最大的祖辈爷爷奶奶,之后父辈爸爸妈妈,然后才是侪辈兄姐弟妹,但如今似乎不再那么讲究,因为不是不成规矩的等级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而夭折,所以每年在家的我,都是起床见谁叫谁,一般总是先是爸妈,因为我们都住楼上,不过在他们没起时,会先下楼叫爷爷奶奶,但爸妈一般都会起。
墩囤子,不知是不是这么个写法,但方言该是如此,墩子和原先贮粮的囤子想通,意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囤子满仓,也有延伸为发财之意。做法简单,就是将类似圆屯的草扎,里放干面粉若干,亦有放白石灰的,为着自己场地及周边出路依次墩下白色圆印,据长辈说,一般越往外这圆墩越大,意在一年比一年好,家里一年比一年富足,不管是自家还是别家,看着满场的圆囤,能不喜庆?总是高兴,一年的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以及祈求发财,发大财的愿望,就装在里面了。
刷牙、洗脸,没什么可说的,唯一可谈的是,如果你是用脸盆,洗脸刷牙不能把水往外泼,在卫生间洗漱,无碍,因为你是还在屋里,为什么,经过几次询问才隐约避免了那老是“不着”的规矩,由于年三十晚送灶王爷上天,要等到晚间才接他下来,倘若往外泼水,灶王爷不方便下来,对灶及厨神不利,于家也不吉,再者,我猜是灶王爷怕水,人们担心往外泼水赶上灶王爷回来,到时引起灶王爷发火,家中着火,于是,大家都不往外泼水,小孩子在这几天会被这些规矩告知好几遍,生怕犯错,但这告知会赶在年前,因为年后这么说不吉利,再就我猜测,是不是水在方言或是民俗上有什么不好的寓意,比如发洪水,还有就是红楼、金瓶等名著中女人祸水的寓意?当然,这只是推测,家中是不告诉的,要是你问一次,会委婉的告知“不着”二字,倘若你还不依不饶,发扬誓死求知的探索精神,那就免不了遭致一系列的痛骂,痛骂不懂事,与此同时,老人们还会紧锁眉头,连摆手的好像要把自己刚才说的话全部收回,所以有些事,我也只能是猜测,至于求证,太过艰难!我试着问奶奶,得到的结论令我惊叹,奶奶是真不知道,唯有一句“不着(方言,不敬),上的就是这么说的”封住了我的口。
由于一些事,所有的人,在传承的时候,都不允许去问个为什么,都经不起问个为什么,所以在代代相传之后,知道的人越来越好,想知道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在堂屋里给中堂及诸菩萨烧香,这事不像其余两件事那般,这是真好说,就是点蜡、焚香、拜神、求平安,由于家中不再像过去那般设立祠堂,当然,我家本就是小户人家,似乎也没什么大的家族祠堂,祖上也没什么值得为之单独设立个大的祠堂的,因为祖上在封建地主剥削下,无立锥之地,唯有做人长工,赚取不够吃穿的一丝绵薄,恒念物力维艰,这维艰这是这般的艰难与困苦,以至于玉汝于成终是遥遥无期,唯一庆幸的是,祖上大都不曾追求时髦,做个单身,要不也到不了我这一代。不肖子孙不是由他在先辈死后如何讲究排场所展现的,不是有多少个和尚为之念经诵佛,有多少个锣鼓为之敲打哄作,有多大声响哭泣哀嚎,有多贵的棺材料子及骨灰盒,真真正正的肖子是懂得功在平时的道理的,他是在先辈未曾仙去之前就勤于奉孝,端茶倒水在人前,不是生后,端尿换衣在背后,不是在人前,生我但未曾养我育我的祖宗先辈,我或许还不算是个忤逆的不孝子吧?
到土地庙给土地神烧香,有的人家去,有的人家不去,随着大家不是迷信观念减淡而是不愿意种田,变得有钱的推移,去的人越来越少,但不是说土地保佑,不是说封建迷信,我家每年都去,基本上都是我和老爸,风雨无阻。由于大家不再那般重视,队里的土地庙的维护情况不再不减当年,好有新文化反孔以及文革时期砸毁孔庙之趋,在低矮的土地庙下,只一间屋,合着7、8两队的土地庙,庙中,土地神正像一对、红茶水几杯、陪像一对、扫尘单子一个、烛台一盏、蜡烛几对、香坛一尊、跪毡一个、外加散落钱币若干。端坐庙央的土地爷爷土地奶奶两位,还是小时候的那两位,我已不再是孩子,两位依旧像当年!依旧享受这香火,品味这红糖水的供奉。土地神像前,一排烛台上,竖插四只蜡烛,只有最西边那只亮着,烛台上挂满的红烛泪珠,维护人不曾擦去,在烛台下,散落着一元一角的硬币,两堆以及散落的其他,再好奇的我不曾去数大概多少,倒在土地神东边的怕是一对泥塑的土地神,不曾细看,但每年都会看到西边泥塑的土地神身上似乎有个小眼孔,不只为何。此外,供台边,外放一对红烛,以备不时之需。在土地庙的东墙,是09年翻修土地庙一些人的捐款及材料人工费用公示单,每家十元,黄沙石子洋灰,清晰明了,单子下面,不知是哪户人家的菩萨,三四个,挨放着,或许是损坏了。在烛台上点好香,竖插好香,记得一定得插好,以防香倒造成火灾,然后在那不知多少年的草毡子上,郑重的严肃的端庄的跪下,拜拜,再拿些香到外面的大香炉中,对着家中田地方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想想四五年前,那年看着庙里有点脏,我还拿着门后早已形爪的扫帚想扫扫,老爸看着赶忙拿下不让扫,想着也是,那是不懂事,那年,我还小。
趁着上面关于土地庙的衰败,再凑几句。土地庙的衰败,社会发展进步所致乎?人民素质觉悟提高乎?关于这些结论的得出以及结论所导致的后果好差,暂不言说,单就自我感悟,加以谈说,大概三十一年前,我们这片地方,结束合作公社集体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使用权归各家各户了,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的培养着自己的孩子,期盼其早日长大,那时的我们,还住着平房,大多数人还在家里,男的偶尔出去做点活,要说在大城市里打工,那也是少数派,那时家里有点钱,也是件不得了的,大事谈不上,但绝对算不上是小事,那时的我们,吃的还不是很饱,穿的还不是很暖,更谈不上吃好穿好,袋子里有点钱的话,那可以算的上是奢求了。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虽然已在84年随着包括南通在内的第一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带动下,有序进行,但身处的这个村庄,还不能和唐闸等地区共进,轮开发的顺序还轮不到这边,所以那时的村支书等干部还不曾开得起车,还建不成小洋房,还不曾这般由于袋子的鼓足而变得不懂事,不认识人了,因为那时大家都很平等,都一样的穷,既然都是穷者,也就不再为你家楼房我家平房,你家有车我家没车相互攀比,因为放眼望去,都是清一色的平房,都是清一色的步行,有两个轮儿的都不多,要说看到三个轮、四个轮的,那孩子一定会比如今过年还高兴,一定奔走相告,能坐上去为死机找人家,那是炫耀的资本,可惜的是,如今孩子过大年,也不再那般幸兴奋与狂喜了,因为,日子,好过了,有吃有穿,平时就是过年,年年都是过年,过年又怎样与众不同?这也许也是大家感慨过年没意思的一个原因所在吧。单就土地庙,只是一个代表,一个感情上的寄托,它不再只是土地神与农民的事,而化作忆苦思甜、不忘本的象征!不管,如今你是否是种田的农民,无论是在农业外有多少产值,也不管你是否喜欢农民、农田、农村三农问题,土地庙纵然不能为三农高产提供多少科技保证,但人们心愿的寄托,传统文化的传承,土地庙作为载体是不过分的,这一屋土地庙,会使我们想起分田到户的喜悦,精心呵护自耕地的勤劳,不管怎样,土地庙的存在,是身为农民我们的象征,是我们出去叫得响的铭牌!做农民,不丢人,当农民,不忘本,该骄傲!想象一下,哪天土地庙要是真没了,我们,该多伤感,该有多失落,等到哪天子孙后天寻找逝去土地庙活动时,我们的文化,如何述说?当然,这与你来不来土地庙,看似无关。
到自家最大的一块田地种田,这里的种田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田有别,此处种田就是做一件事:拿取两个年三十包好的土地神菩萨码子、黄钱、香到地里,焚烧祈望,与前往土地庙,一个道理,因为民以食为天,世代农民,不看重庄家收成,什么又叫做是务正业呢?这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是一种寄托,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沾点小农封建迷信,似乎也不忍加以苛求,不忍打破那些真真正正扎根泥土的人,那些暑气烧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那些人,这些人,我们的父辈不在里面,祖辈也在里面,祖辈不再,祖宗一定在。
吃汤圆、放炮烧高香,这是大家不可缺少的一环,不管谁家,具是如此,当然,听说有些人家是吃饺子的,在北方更是如此,但南方,至少我们这一隅,大都是吃圆子的,代表的是团圆、圆满的意思,传统上的圆子是自己做的,在前一晚,也就是年三十先前做好,一般做的规矩的也就是面粉与水,柔和在一起,在调好水后,揉搓要做到成双成对,可以一只手同时揉搓两个圆子,也可以一手一个,总之要讲究个成双,待到做完后,将所有圆子放于圆圆的筛子里,等到初一一大早便一起滚如蒸蒸向上的开水锅中,好似鲤鱼跳龙门,又像龙腾,像虎跃,反正但凡是吉祥向上的好词儿都可以加以形容,但也有不少人家碍于麻烦等复杂环节,早已用超市思念等汤圆替换。吃汤圆的顺序,也有讲究,吃前先用小杯给菩萨祖上供奉敬上,具体杯数,按照年柜台上菩萨码子与所供奉菩萨数量有关,按照我家菩萨六位,观音一座,外加从厨房移驾的灶王爷,总共八个圆子杯,每个杯子盛有两三个圆子,圆子上撒少许红糖,一定是红糖,虽是同味的白糖也不可,因为红象征喜庆,人总喜欢吉祥,相必菩萨王爷祖上也是如此吧。菩萨前,香炉焚香的同时,苹果、橘子、米、饼食四大果盘以西至东依次排开,米盘中,散有硬币若干,以示发财,瓜子,年糕(一般两条,以红塑料袋或红纸包裹)等俱在桌旁,供菩萨祖上飨用,一般而言,此飨用要持续到初五财神赵公明等生日的到临。
供奉、伺候完毕后,紧接着抬出家里早已定制好的直逼两米的鼎香,在点燃鼎香同时,燃放爆竹鞭炮,这一天,空气中,也都散发着这鞭炮的霹雳,散溢着爆竹的热烈味,扑鼻的香味,具是祝福,全是喜照,照亮所有人喜悦的脸,包括负债累累的穷光蛋,因为这一天,债主再怎么也不能上门讨债,尽管逃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
一切准备结束,我们方可吃早饭,同样是圆子,作为主食的圆子,外配几个红糖小碗,用以汤圆蘸取。
在吃汤圆上,也有讲究,那就是不能全部吃完,汤必须喝光,圆子必须剩余几个,而且必须得是成双的,这代表着年年有余,不至于吃得亏空,反正,也是吉祥的寓意。
除此之外,桌上还加有几个讲究的传统菜——菜炒豆腐、冻鱼,每道小菜都有其特殊的祝福含义,菜炒豆腐,是年三十中午祭祖时的豆腐炸成的,外加菜以及年前从地里挑取的一个名叫“麴菜”的东西,也不知道写的对不对,反正谐音是“聚财”,意在发财,当然,其中也包含着节俭这一传统美德,毕竟再富也得节约节俭,虽然财极有可能不是省出来的,菜也是取自“财”的谐音,至于豆腐,也是谐音“头富”的意思,倘若在汤圆里见有不小心掉下的头发,那也不会不高兴,因为“头发”嘛!至于鱼这道菜,似乎也不要再多加解释了,只是这鱼的头尾不能吃,因为要个一年到头平平安安,有始有终的幸福美满。所以这年头最早的一顿,是这不是迷信的充满了人们不是拜金的祈望,祈望发财,祈求平安,希望一年到头能好。
到镇上地藏庙里烧香祈福,我家不变的路线,老子载儿子,老妈载女儿,儿女双全,一行四人,走到哪里,都会惹来称羡目光。
初一的地藏寺,免费向世人开放,这一天,人,很多,卖香的,买香的,个个脸上都是绽放的笑容。走进庙宇,金黄色的庙墙,心感神圣,瞭眼的香雾,闻着清爽,熊熊的星火,看着喜悦!对着香火烈烈的香炉,焚香、摇拜、心中默念祝福,祈求家人安康,祈求心想事成,祈求国家富强,国泰民安。
一般而言,我们走的路线很固定,进门焚香、北进穿过前殿,进正殿广场,扔投象征一年比一年好看似像风炉的一个鼎,正一眼那正殿屋檐上国泰民安四字后进正殿,拜金身地藏王,投功德香,行功德事,览两边二十大菩萨,尤其是背胶骑狮文殊、坐象普贤两大菩萨,之后,在背面,观千佛群像,红披金身观世音以及诸多罗汉菩萨的壮观,为之肃然,跪扣拜,行善事、出挣点,过连桥,往北殿的观音殿,上下两层,一一虔心、南往阎王殿,十大殿,善恶有数,问心无愧、出地府,东去地藏王偏殿,焚香,叩拜、最后西进四大天王殿,拜风调雨顺四大将,弥勒佛,二郎真君,带着一身祝愿、祝福,家去。
回家后解散,各忙各的,有不少没去庙里的人早已打牌几圈,爷爷是其中一位,难得休闲下来,可以理解,奶奶,依旧,忙这忙那,而我,喜欢冷清,敢于寂寞,一个人,就着阳台的阳光,看点喜欢的书,写下少许感慨。
晚上,还是爆竹鞭炮烟火,只是比起年三十要少得多,吃晚饭后,洗洗,看看电视后便睡觉了,这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