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青往事当年在陕北插队和队长打赌,队长竟 [复制链接]

1#

“气死牛”是北京知青于庆明的绰号,他从小就跟他外公学武,到了十三岁就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担子,读初中时,他是学校出了名的大力士,学校的体育老师都不敢和他扳手腕,因为体格健壮的体育老师根本就不是于庆明的对手。

于庆明在学校时虽然是出了名的大力士,可他的外号“气死牛”并不是老师和同学们起的,“气死牛”这个外号是在陕北插队的同学们给他起的。于庆明在陕北下乡插队时不光得到了这个外号,他还娶了一位漂亮的陕北婆姨,今天咱就听于庆明老师讲述他下乡插队的往事和他的情感经历。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年的1月19日,刚满十六周岁的于庆明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铜川的知青专列,到达铜川后,同学们在铜川住了一晚,第二天又换乘汽车,来到了陕北,最后跟着拉行李的毛驴车来到了一个叫后刘家沟大队的村子,他们七名男知青和六名女生成了后刘家沟一队的社员。

后刘家沟一队的队长叫刘玉明,四十多岁,一脸络腮胡子,说话的声音怪怪的,知青们勉强能听懂。第一顿晚饭,知青们就是在刘队长家吃的,玉米面馍馍小米粥,半盆酸菜炖洋芋,还有萝卜条咸菜和辣酱,可能是饿了的原因,知青们吃的都很香。

吃罢晚饭,刘队长和等候在院子里的乡亲们用知青们听不懂的陕北方言交流了一下,乡亲们就来拉知青们的手,原来刘队长是让知青们到老乡家借住。有的老乡领一名知青回家了,也有的老乡领两名知青回家了。最后院子里剩下了于庆明和一名叫张春阳的男知青,刘队长就笑着说:“你们两个后生,就留在哦(我)家,和哦(我)家大小子同住一孔土窑,同睡一铺土炕。”

刘队长家的大小子叫刘志祥,当年十八岁,于庆明和张春阳都叫他志祥哥。刘志祥住的那空土窑还算宽敞,一铺土炕占据了土窑一半的空间,于庆明和张春阳的两个大木箱子放在靠窑掌(窑洞最里面)的位置,两个提包放在了木箱子上面。刘志祥很和善,他把炕头让给了于庆明,自己睡在了炕梢上。

第二天太阳一杆子高的时候,刘志祥早就起床卷起了铺盖,也洗过了脸,他到他父母居住的土窑里看了一下,又回到了他居住的土窑,看着炕上熟睡的于庆明和张春阳,刘志祥犹豫了半天,才小声喊道:“你俩起床哩,吃早饭哩。”

听到喊声,于庆明和张春阳赶忙穿衣下炕,简单洗漱完毕,就跟着刘志祥来到了他父母居住的土窑。刘队长居住的那孔土窑是前后炕(一铺土炕中间用土坯垒砌一道矮墙,分割成两铺土炕,也叫里外炕),刘队长两口子住前炕,刘队长家的女子刘秀玲住在后炕上。

刘秀玲当年十五岁,长得很漂亮,已经参加生产劳动一年了。

看于庆明和张春阳进来了,刘队长很热情地让他俩炕上坐,刘队长的婆姨忙走进灶火圪崂(烧火做饭的地方),和刘秀玲一起往饭桌上端早饭。早饭很简单,炕桌上有半碗咸菜和一小碟辣酱,一人一碗玉米面糊糊,荆条筐里有几个玉米面馍,有几个菜团子(玉米面和萝卜缨子掺在一起蒸的菜馍)。

刘队长拿起玉米面团子递给于庆明和张春阳,笑着说:“以后你俩就在我家搭伙吃饭,等开春暖和了,把队部那两孔冷窑(仓窑)拾掇出来,在里面搭建好土炕和灶台,你们就去那里吃住。”

第一顿早饭,于庆明和张春阳吃得很难受,因为他俩吃的是玉米面团子,刘队长一家人吃的是菜团子。吃过早饭,于庆明和张春阳提出了强烈要求,他俩都要求和刘队长家吃一样的菜团子,他俩不想吃小灶。刘队长不同意,他笑着说:“咱们这粮食不够吃,农闲时节就要用米糠或野菜替代粮食,好省下粮食来留到农忙时节吃。农忙时节苦重(农活重),不吃纯粮食(不掺野菜和麸糠的净面干粮)就没有力气干活。你们第一年吃的粮食是国家供应的,你们理应吃纯粮食。”

第三天开始,在于庆明和张春阳的强烈要求下,刘队长的婆姨只好把知青们的粮食和她家的粮食放在一起,大家都吃掺了萝卜缨子或麸糠的团子。

当时正是农闲时节,队里没有什么农活,知青们休息了几天,也天天跟着刘队长去七八里路远的后山打柴。在后刘家沟大队,乡亲们的烧菜和粮食一样紧缺,乡亲们不去打柴,就没办法烧火做饭。

每次去打柴,刘秀玲都会把用手巾包好的干粮亲手递给于庆明和张春阳,还嘱咐他俩把干粮揣在怀里,吃的时候不凉。每次打柴回来,刘秀玲都会热情地端上洗脸水,递上毛巾,然后再把热乎的饭菜端上炕桌。对于刘秀玲的热情和关爱,于庆明和张春阳倍感亲切和温暖,他俩都很喜欢这个淳朴善良又漂亮的陕北女孩。

一天晚饭后,于庆明和张春阳在昏暗的油灯下看书,刘秀玲拎着暖水瓶走了进来,她放下暖水瓶,凑到张春阳身边盯着张春阳手里的一本画报看。张春阳笑着问刘秀玲:“你读了几年书?”“哦(我)没读过书,不识字,只是看着这本本上花花绿绿怪好看哩。”刘秀玲脸红了,她不好意思地说道。

从那天起,于庆明和张春阳就担起了教刘秀玲识字写字的义务,保证每天让刘秀玲学会十个汉字,不光是会读,还会写,并能知道字的意思。

那年秋后,上级为知青们拨下了安家费,队里为知青们新修建了宽敞的石窑,成立了知青点,于庆明他们十几名北京知青都搬到知青点去居住了。搬家那天,不光刘秀玲抹起了眼泪,刘队长两口子也舍不得于庆明和张春阳搬走,用刘队长的话说,这两个后生真是好后生,打着灯笼都难找。

于庆明和张春阳搬到知青点吃住后,刘秀玲还是照常去找他俩学习识字认字,为了避免旁人说闲话,刘秀玲去知青点学习时,都会叫上她哥一起去,刘秀玲的哥哥刘志祥也跟着学会了不少字。

年初冬,刚满十八岁的张春阳参加了征兵体检,他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参军入伍穿上了绿军装,他成了第一个离开了后刘家沟大队的北京知青。

张春阳离开后刘家沟那天,刘秀玲哭了,她难受地对张春阳说:“春阳哥,哦(我)真舍不得你走,你走了还会回来吗?”看着泪流满面的刘秀玲,张春阳也很难受,他把自己那个心爱的草绿色挎包和一支钢笔送给了刘秀玲说:“以后有机会,我会回来看你的。”

年秋后,于庆明和几名男知青跟着刘队长去公社粮站交公粮,他们正在排队等着交公粮,两个年轻人赶着一辆牛车停在了于庆明他们的架子车前面。于庆明很客气地对那两个年轻人说:“请到后面排队,我们都排队半天了。”“排队?哦(我)们城关公社的人交公粮从来不排队?”牵牛的那个男青年根本不把于庆明放在眼里,他说话的口气很大。刘队长认识城关公社的那两个年轻人,他示意于庆明不要招惹他俩。

于庆明没听刘队长的劝阻,他上前就去抢那人牵着的牛缰绳,想把牛车赶走。没想到那个牵牛的年轻人挥拳就打,一拳打在了于庆明的鼻子上。于庆明看自己的鼻子流血了,他上前一个黑狗钻裆,扛起那个年轻人原地转了一圈,重重地把那个人摔在地上。另一个年轻人跑过来拦腰抱住了于庆明,想把于庆明摔倒。没想到于庆明猛然抬起一只脚,狠狠踩在那人的脚上,疼的那人蹲在地上嗷嗷叫唤。

牵牛的那个年轻人知道他俩不是于庆明的对手,他爬起来,和蹲在地上的那人递了一个眼神,两个人赶着牛车就要走。于庆明上前用力拽住那辆架子车,任凭牵牛的那个年轻人拼命赶牛,架子车却纹丝不动。实在是逃不掉,那两个年轻人只好来到于庆明面前赔礼道歉,并表示以后再也不敢这样做了。那天,刘队长算是开了眼,没想到一个年轻后生,会有这么大的力气。也是那天,一起去交公粮的知青们给于庆明起了“气死牛”这个外号。

北京知青和县委申书记一起合影留念

转眼就到了年的夏天,那天社员们去老牛山南坡上收小麦。看着稀疏低矮的麦子,于庆明问刘队长:“队长,这麦子能收回麦种吗?能不能想办法提高一下粮食产量啊?我们来插队都四年了,这几年一年好收成也没有,乡亲们年年白挨累,还是照样吃糠咽菜。”“靠天吃饭,哦(我)也木(没)啥好办法。谁要是能把产量提高了,哦(我)愿意把队长让给他来当。”刘队长说完,无奈地摇了摇头。

就在这时,队里的二流子高二狗扛着担子走了过来,他嬉皮笑脸地对刘队长说:“队长,人家北京知青这是要跟你叫板哩,是嫌你没能耐哩。依哦(我)看,你这队长也别当了,干脆让哦(我)来当,你让哦(我)来当这个队长,哦(我)来做你家的女婿,秀玲给哦(我)做婆姨,多般配呀。”高二狗说完,斜着眼看了看站在于庆明身边的刘秀玲。

听了高二狗的话,刘秀玲眼泪都出来了,可考虑到高二狗是个下三烂,她擦掉眼泪躲到了旁边,没有搭理高二狗。

这个高二狗大名叫高二成,因为好吃懒做,到了二十五岁还是光棍一个。也是因为自己人高马大有力气,他谁也不怕,经常欺负老实人。知青们在后刘家沟插队落户的这四年里,多数人都受过他的欺负,于庆明早就有教训一下高二狗的想法,只是一直找不到借口。

看高二狗拿刘队长父女俩寻开心,于庆明心里很不痛快,他瞪了高二狗一眼说:“二狗哥,就你那熊样,还想让人家秀玲给你做婆姨,你也不撒泡尿照照,你配吗?你还要当队长,要是让你当了队长,大家都得跟你喝西北风。小巴狗咬月亮,你真不知道天有多高。”

被于庆明数落了一番,高二狗恼羞成怒,他扔下扛在肩上的担子,恶狠狠地对于庆明说:“不把你打得满地找牙,你是不知道哦(我)马王爷有几只眼。”“二狗哥,今天咱俩就分个高低,你要是把我打趴下了,我就服你,不光让你当队长,还让秀玲给你做婆姨。你要是打不过我,以后就给我老老实实,不许再吊儿郎当偷懒耍滑,更不许再欺负人。”于庆明也扔下自己肩上的扁担,看着高二狗说。

高二狗冷笑一声说:“好,哦(我)要是赢了,你说话得算数,刘队长也不能耍赖。哦(我)把丑话说在前头,打死人可不偿命。”“好!你俩谁赢了,哦(我)就把队长让给谁当,哦(我)也让他做哦家的女婿,哦(我)说话算话,大家可以为哦(我)做证。”没等于庆明说话,刘队长抢先表了态。

听了刘队长的话,高二狗就像打了一针兴奋剂,猛然一头撞向了于庆明。于庆明不慌不忙,看高二狗狠命撞了过来,他稍微一躲闪,高二狗扑空了,一个狗吃屎栽倒在地上,引得大家哄然大笑。高二狗赶忙爬起来,上前抱住了于庆明的腰,想凭借自己的高大身躯把于庆明摔在地上,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于庆明却稳稳当当落地。看没能把于庆明摔倒,高二狗又扑过来,想用脑袋撞倒于庆明,这回高二狗又扑空了,一头栽到地畔上,鼻子都出血了。

看自己不是于庆明的对手,高二狗心慌了,他猛然爬起来,拿起地上的扁担,照着于庆明的脑袋就打了过来。于庆明稍一躲闪,扁担打在了地上,震得高二狗双手生疼。看高二狗没啥本事了,于庆明上前一个黑狗钻裆,一下子把高二狗扛在肩上,原地转了一圈,把高二狗重重地摔在麦地里。

过了好一会子,高二狗才从地上爬了起来,他看于庆明又向他走来,他转身就往坡下跑。

从那以后,高二狗见了于庆明,就像耗子见了猫,老远就躲。也是从那以后,高二狗再也没敢欺负过村里的老实人,他还真变得勤快了,再也不吊儿郎当偷懒耍滑了。

那次打赌,刘队长没有食言,他果真让于庆明担任了后刘家沟一队的队长,自己担任副队长,协助于庆明指导农业生产。至于做女婿的事情,刘队长侧面试探过于庆明,于庆明说自己年龄不大,想晚两年再考虑婚事。

于庆明当上队长后,首先实行了按劳动量评定工分的方式,社员们往山上送粪,于庆明安排刘秀玲拿着一杆秤称重量,并记在本子上,并提出秋后按工分多少和人口比例综合情况分粮,这个方法大大提高了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到了冬季,于庆明又带领乡亲们修梯田,在坡地上筑拦水坝,第一个冬季农闲,乡亲们在于庆明的带领下,就修建了好几亩梯田。

到了雨季,于庆明又号召社员们利用早晚时间,利用自己家的粪坑,积造土杂肥(用青草黄土加水沤肥),一筐(用荆条编的大土筐)土杂肥记二分工。这样社员们额外增加了工分,土地增加了肥料,产量自然提高。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后刘家沟一队的粮食产量就有了明显增长,乡亲们在农闲时节也不用吃糠咽菜了。

年秋后,于庆明被评为先进知青和全公社的农业生产模范,县委申书记还亲自到后刘家沟大队看望过于庆明。那年秋后,于庆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后刘家沟大队的大队书记。

看看自己到了成婚的年龄,刘秀玲有点着急了,那天于庆明到公社开会回来,刘秀玲把他堵在路上,红着脸问于庆明:“庆明哥,前年你和高二狗打赌,乡亲们都知道你赢了,也都知道哦(我)爸答应让哦(我)给你做婆姨,哦(我)都这么大了,你也不说个一二,哦(我)咋办嘛?”“我、我考虑一下,这个事情还没跟我父母说过呢。”其实,于庆明一直在回避这个事情,刘秀玲虽然是后刘家沟最漂亮的女子,也能写信看报纸,可他一直也没有做好要和一个农村姑娘结婚的准备,他最担心的是父母不同意他在陕北结婚。因为他们一起插队的一个男知青和当地女子谈恋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那年冬季回北京探亲过春节,于庆明把和别人打赌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父母,他母亲说:“你既然在众人面前答应了这事,就不能反悔,男人要敢作敢当,可不能出尔反尔伤害一个善良的姑娘。”他父亲的意见也是尊重他的选择,说婚姻大事让他自己做主。

回到陕北,于庆明带着北京特产去了刘队长家,他说他父母同意他和秀玲结婚,不过他想晚两年结婚,因为他们一起下乡插队的北京知青还没有一个结婚的,他怕同学们笑话他。刘队长的意思早一年晚一年结婚倒是没问题,就怕于庆明变心。于庆明说男人说话算话,吐口唾沫都是钉。有了他的这句话,刘队长一家才算放心了。

年春天,于庆明被招聘到公社工作,他成了公社的副书记。就在大家为刘秀玲担心的时候,于庆明和刘秀玲领取了结婚证,刘秀玲成了于庆明的婆姨。对此,乡亲们都夸于庆明有情有义有担当,都夸他是个好知青,是个好后生,更是个好干部。

那年冬天,于庆明参加了高考,他考上了一所中专院校,又回到学校读书去了。这下乡亲们又替刘秀玲担心了,都担心于庆明离开了陕北,就不会要刘秀玲了,也不会再回陕北了。

三年后,于庆明又回到了陕北,他被分配在县邮电局工作,一年后升任副局长。

年初夏,刘秀玲被招工到县环卫所做了一名清洁工人,不是走后门参加的工作,是按照相关规定享受的知青家属待遇。第二年春天,于庆明调到县政府工作,直至退休。

目前,于庆明和刘秀玲都在北京和他们的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于庆明最自豪的就是他的女婿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因为他当年的梦想就是考清华大学。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婚恋经历,于庆明笑着说:“当年我老丈人(刘队长)支持我和高二狗打赌,并拿他家女子做赌注,原来是个圈套,他下个套,我稀里糊涂就钻了进来。不过我也不吃亏,娶了后刘家沟最漂亮的女子,还过了一把当生产队长的瘾。”

最近几年,自从刘秀玲的父母去世后,于庆明和刘秀玲年年回陕北看望乡亲们,年年给刘秀玲的父母上坟,于庆明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回城不忘众乡亲。陕北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会常回去看看的。

作者:草根作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