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江堰市城区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蒲柏桥——通济桥的记忆印象
岷江内江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下,先是分为内外两江。然后外江又分为沙黑总河和金马河,内江则分为杨枊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大小5条河。岷江内外江上有许多桥梁,本篇文章重点介绍上岷江上的桥梁。
都江堰市城区的仰天窝桥闸图片
这里只说内江,先在仰天窝闸一分为三。杨枊河在官渠堰(又叫兴文堰)处起水,内江东岸横向流进都江堰市城区(年前称灌县,下同)。然后内江正流在仰天窝鱼嘴的作用下,一分为二向下流经几百米。再由走江鱼嘴、蒲柏鱼嘴,分为前面说的江安、走马、柏条、蒲阳4条大河。
年叠溪水暴,岷江内江的河口,被沙石阻碍。原由是岷江上游茂县较场坝,叠溪古镇发生地震,阻断岷江十多天。形成三处地震堰塞湖,其中上面的两处至今仍然存在,现在叫叠溪海子。最下面的一处当时十多天后,溃缺形成洪水冲下来。据事后测定岷江上洪水,最大达到每秒上万立方米!都江堰鱼嘴及江心分水堤也被冲毁。
第二年春灌受影响,灌区万千上万的农民;扛着锄头钉爬,来灌县*府说事。民间传说愤怒的农民,把灌县*府县太爷,击鼓升堂的大鼓也给挖烂了。这时的国民*府不得不挤出银两,把内江各河口疏通。挖掘起来的沙石,堆放在太平街口、玉带桥头、天乙街口、蒲柏鱼嘴河心等地。直到新中国建立,年这几处地方的沙石,才得以运走到其他地方。
有河流就有桥梁,现在人们看到都江堰市,众多的桥梁都是钢筋水泥的节制闸。笔者共和国的同龄人,至今仍然记得年之前,这些桥梁都是木头盖瓦的廓桥。甚至年初,笔者在灌县革命委员会当交通员,骑自行车送文件的时候。灌县的廓桥也还有好几座!首先城区的南桥,号称川西第一桥,现在也是廓桥。年“5.12”特大地震后,灾后重建都江堰市城区兴建的观凤桥,蒲阳镇兴建的会元桥也是廊桥。
当年骑自行车跑交通时,我经过和见到的:有驾虹蒲阳河上廓桥,还有玉堂沙沟河上的,青龙场通向崇庆县的,八角场通向顺江的,总共好几座廓桥。现在看廓桥虽然美轮美奂,但是已经不能适应,以汽车为主的现代交通。廊桥们更替为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已经是历史的必然。
这篇文章主要想向阅读人,介绍当年的通济桥,这桥现在叫蒲柏桥。只不过通济桥的位置还要向上约50米,和现在的走江桥刚好连成一道直线。中间长约多米的街道叫太平横街,太平横街后面还有条横向的河道叫太平横河。河道距离仰天窝鱼嘴约米,横向连通分水下来的两条大河。太平横河和都江堰鱼嘴“四六分洪”,飞沙堰“二八排沙”一样。这是古代人们想出办法,在自然状态下,起调节水量的作用。
现在的岷江安澜桥前面。都江堰鱼嘴的外江闸,还有都江堰城区仰天窝桥、蒲柏桥、走江桥都带有节制闸。岷江内外江调节水量,解放后早就已经现代化。太平横街后面的横河道上,有吊桥通仰天窝鱼嘴,这时候里面有工棚,是流放漂木工人们使用的。岷江河道中流放漂木的活动,起于抗战期间兴于解放后。
解放前私有制,人们将川西林区,砍伐的木头捆扎成筏子。由人在上面操控,经岷江内江上的柏条河,到达成都市区的洞子口。解放后公有制漂木们散放,由木头的防护工程,将漂木控制流进柏条河,也是到成都洞子口再打捞上岸。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岷江流放漂木的活动才取消。年长江大洪水后,国家下令禁止砍伐天然林木。
仰天窝鱼嘴现在已经,打造为都江堰市的旅游区。国家文化旅游部奖励“马踏飞燕”的雕塑,还有“天府源”的牌匾都在这里面。那时的通济桥因为是木头盖瓦的桥梁,高度也要比蒲柏桥矮一些,比东门口的地面略低。现在的蒲柏桥是年修建,年通行为双车道桥梁。年扩建为4车道。改革开放后蒲柏鱼嘴部分河面覆盖,这一带已经成为广阔的地带。
都江堰鱼嘴处的外江桥闸图片
当时的蒲柏桥由苏联专家援助修建,修桥用的钢筋水泥也是前苏联运来的。那之前笔者由父母带着过通济桥的时候。望着正在建设高耸的钢筋水泥新桥,还猜想那么高今后如何从上面过经过?新桥通行后才看到,桥两边都有高高的护坡和道路相连。
当年与通济桥直线相连的走江桥,那时叫锁龙桥。通向天乙街方向还有一条小河,也是从仰天窝起水。作用是灌溉塔子坝方向的农田,这小河上的小桥叫走龙桥。听爷爷奶奶们讲,锁龙桥把伏龙观的龙挡住了。龙进出这里的河道,是从走龙桥的小河来去的。
年新建江安河起水口,走龙桥的小河被占用,小河水悬空在木板渡槽中通过江安河。年都江堰渠系改造,在城区打造沟通岷江内外江的暗河。走龙桥的起水口,被提升到伏龙观,也由暗渠疏水到原来的河沟。
通济桥虽然矮一些,但气势比现在的南桥更雄壮一些。桥的旁边有城关的东门城楼相伴,这东门城楼旧的年拆除,改革开放后重新恢复。当年通济桥上来往的人,远比南桥上走动的多。这桥上通行的一是普通人,二是背东西、挑担的人,三是推鸡公车的。汽车绝对过不了!桥梁像走廊一样,共有连成排的10多间木头瓦房。每间瓦房的两边,都住有讨口要饭的叫花子。另外蒲阳镇的兴隆廊桥,因为解放前、解放初住叫花子多,直接被人们叫作花子桥。
上世纪50~60年代,笔者曾听人忆苦思甜说;某某住过桥庐子,指的就是这些人。新蒲柏桥建成后,桥头西边靠太平街一面。还修建了10多间,没有四面壁头的草房。让这些住桥庐子的人,暂时居住在里面,挡雨而已根本不能遮风。傍晚和晚上时分,这些人中的几位,会点燃油灯或蜡烛;摆放上旧的桌椅,给过往的行人算命。他们用唱歌式的声音,挑好的话语说给算命人听。如“鸡寇花,老来红”;“前人好,后人兴”;“家在贵人保,屋有祖先夸,一代一代要大发”等等。
都江堰市城区岷江内江上的河道的桥闸图片
笔者记得他们算一次命,要收取1角5分到2角人民币。这时段普通工人的收入,每月还不到20元钱。年国家在蒲柏鱼嘴,靠近玉带桥的院落设立敬老院,在公园路设立教养院。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才得到收容和保障。
史载抗战期间,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战、武汉会战后;国民*府迁川,在重庆设立陪都。由于日本*机狂轰乱炸,重庆、成都等地,部分国民*府机构、要员迁灌县的青城山等地。就在青城山:国民*府主席林森居建福宫,至今留下防空洞。*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住祖师殿,至今留下闻胜亭。*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的别墅,由四川省建设厅修建在朝阳洞取名琅环仙馆,蒋宋夫妇来过两次只住了一个晚上。
因蒋、宋要乘坐美国轿车去青城山,也为了岷江内外江两岸的交通。那时候四川省的交通部门,改建锁龙桥、走龙桥。取消廊桥扩建加固,成为能通行汽车的木头桥梁。新搭建了岷江外江上木头的青城桥,花费了许多功夫和银两。
那道木头的青城桥,解放后笔者少年时候也见过、走过、和通行过。这是单车道双向通行的桥梁,两边有木板的护栏和人行道,能够走解放牌大汽车。桥中间有汽车会车的空间,笔者还记得这里的桥面宽阔。先到的汽车停放后,能避让对面来的汽车,其木板护栏是弧形的。
从灌县城区到青城山的公路长15公里,改革开放前一直是泥级双车道小型公路。改革开放后公路,越修越好也越修越多。现在都江堰市已经有国道,驾青、聚青,环山等几条,4车道公路通向青城山。
距离青城山口5公里的普照寺,被称作青城外山,当年为佛教川西第一丛林。全盛时有24处天井,三重殿堂,共间古建筑房屋,多亩山林。寺庙四周另有一道,总长度达几公里的虎皮山石围墙。寺庙的石碑记载,普照寺自清代康熙年间;修建到道光年间经历10代长老,共修了多年才完成。
修建普照寺这处寺庙,共花费百多万两银子。石碑上说银子来源于,一次地震暴露出的窑藏。现在寺庙的藏经楼前,有“地震龙潭涌出大千世界,天降宝盖支撑不二法门”的石刻楹联,其中讲的应该说是这件事。
人们推测银子很可能是,农民起义的张献忠占据四川时,窑藏部分在普照寺这里的。那处挖掘银子的大坑,年前仍然存在。有溪水流经这里,旁边有几棵当年种植的柏树。从康熙年间到现在,时间过去多年。柏树也成长为参天大树,普照寺的僧人称这几棵柏树为水观音。
因交通不便普照寺的香火一直不旺,解放前寺庙的长老一直希望,通达青城山的公路,能够修到普遍照寺山脚下来。新中国建立后,先是公路修到普照寺山脚下。改革开放后寺庙也在香客们的作用下,房屋殿堂也越建越好。年“5.12”特大地震,出资灾后重建普照寺的,是香港、澳门的香客们。
都江堰市城区岷江内江上,伏龙观宝瓶口进水河道图片
当年木头的青城桥长度1公里多,横跨岷江外江上的三条过水河道,相当于现在的青城1、2、3号桥总的长度。桥的两头有专人管理,洪水天汽车、行人都不能通过,曾发生桥中间被洪水冲垮的事故。如果这木头桥能保存到现在,将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上世纪年木头青城桥仍然存在,年才改建成钢筋水泥的双车道桥梁。同样也是改革开放后,青城桥扩建为4车道桥梁;年后又重新修建,现在也尚未完工。
上述关于都江堰市河流、桥梁的文字,记录历史而已。让感兴趣的人们,去了解过去现在,再思念越来越好的未来。(文庙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