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施福明草根编剧的影视故事人生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www.yunweituan.com/npxdt/npxchy/688.html
国家二级编剧施福明

他是一位非常擅长叙事和主旋律作品和擅长人物塑造的编剧,像《知青岁月》《少年朱元璋》《快乐乡村》《丑莲》等作品的观众口碑和收视率都很不错。他的作品中,有三部获国际电影节奖,8部获国内奖,其中两个剧本《忐忑》和《将心比心》获得全国金奖,吸引亿万观众热捧。他个人也受到文化部、团中央及百合奖最佳编剧等无数奖项。作为一个非专业,长期笔耕不辍,创作了二十多部佳作,在乡村题材影视艺术的长廊中留下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瞬间的“草根”编剧,有着怎样的创作艰辛和历程……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草根”编剧,中国晨报常务社长(记者)蔚楠搜罗了不少文字资料,带你一起走进“草根”编剧施福明先生。听他聊一聊自己影视故事人生的旧事和新情。

施福明(以下简称:“施”):我生活在贫瘠的淮河岸边,只是一颗自学成才的文艺“小小草”!之所以能有这些成就,首先离不地方领导的支持和家乡观众的支持和喜爱,我很乐意和大家分享这些年来我创作得来的一点体会。

中国晨报:请问您是怎么走上编剧这条路的?您做编剧有什么秘诀吗?

施:我哪有什么秘诀。我从小就喜欢写作,但时代的无奈阻断了我们这代人当年的求学路。年我读小学三年级就发表第一篇作文《升起》,班主任汲兴敬看我是个文学苗子就加以培养,到了中学,我的语文老师张兴林又给我文学开启了“小灶”初一班,别的同学一周写一篇,而布置我一周写三篇,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给我点评,还算幸运,初中后我发表的文字稿费,就代替了家中几只母鸡“屁股”经济,第一份工作就是考取了一个代课教师,每天批改完学生作业,我就伏案写小说,但有时也苦于找不到创作方向,那是一个孤独且充满自我怀疑的过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因为喜欢写作,我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就给当时的《安徽日报》及《蚌埠日报》投稿,文章发表的多了,我就斗胆给县委宣传部郭彩章写了一封自荐信。

半个月后,这封花四分钱寄出的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部里派人告诉我可以借调过去了。今天想起来都觉得像“天方夜谭”,我当时一没名气,二不认识领导,就一个18岁毛孩子,就一颗乡村小小草,仅凭一封自荐信就调了进县委大院里,想想实在是太幸运了。就这样,我调入县委宣传部通讯科,吃在县委食堂,住就用一个折叠床在通信科将就,接触的文联作家编剧多了,总算是真正进入了这一行,我学写新闻,我们通信科就三位老师,王子军、徐成和赵桂友,我学编剧的老师是丁文保和邵华杰,那些年我勤学刻苦,进步很快,直到成功完成了我的处女作《知青岁月》在江西卫视首播,我逐渐走上编剧行业。

中国晨报:您一入行就是高起点,年,您写的第一部电视剧《知青岁月》就荣获了中宣部纪录片“一等奖”和国际电影节二等奖。

施:其实,这部电视剧的“出笼”颇为坎坷。这是一个写乡村知青的故事,电视剧在当时基本没市场,剧本写出来也不知道找谁投资,为了资金我们花了很大力气,中间一度快绝望了。好在凭着信念坚持了下来,这部剧对我来说特别关键,假如当时放弃了,不遇见江西景德镇“德艺双馨”好导演周元强,可能编剧梦也就从此破碎了。

中国晨报:纵观您的编剧作品二十多部,“主旋律”是您早期创作生涯的一个关键词,这一类作品对编剧的考验在哪里?

施:在影视行业内,大家都知道,如何把握主旋律叙事,尤其是艺术地书写当代共产党人的先进形象,特别是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艺术形象,一直是创作的难题。角度、切入点、叙事方式、人物的真实度和可信度都是挑战。《村里村外》算是第一个这样的挑战。之所以写《村里村外》,我是被小时候我做村支书爸爸身上的“拓荒牛”精神所感动了,爸爸干了几十年书记,他只践行者他的“三句话”“绝不装错钱,也不上错床,心放正当央!”肯定有些不寻常的东西。爸爸做过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塑造千千万万村干部奉献精神的人物形象。从这个想法出发,我从三个方面写任村支书:一个争强好胜性情执拗的人、一个如牛负重的拓荒牛、一个深于情专于情的乡村孝子,用两个故事贯穿起来写他生命中的51岁短暂时光。

中国晨报:听说电影《青山梦》的制片方周红卫找到您时,已经换了几拨编剧,但都没创作成功,这时候压力大不大?

施:我感觉很平常,我生活在乡村热土,眼见国家对环保的越来越重视,于是就虚构了一个大学生回乡创业,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事业爱情都成功的感人励志故事。

中国晨报:究竟装了多少东西?

施:对此,我还是只能老实地回答:写剧本对我就像农民种地,勤勉地匍匐在大地上,辛苦地劳动,期待着来年的好收成。就像你开头问的问题,如果说有什么秘诀,也就是更加专心致志、更加勤奋而已。现在的从业环境对编剧要求很高,是市场作品,还是个人作品,需要编剧自己做选择。一方面,要面对制片方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更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编剧的个人品牌是作品铸就的。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如果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不被市场认可是很痛苦的。现在中央号召文艺工作者到生活中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我个人创作得来的感受是,真心走进你的人物,仅仅到生活中去是不够的,也不一定就会有所收获,这和你是否真诚,是否用心有很大的关系。你如果希望自己在编剧事业上真正有所作为,就一定要有一种和自己死磕的精神,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我对自己的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影视娱乐界的人,我还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我有责任写清洁向善的文字。我也是一个生活得比较单纯的人,生活中似乎没有别的事情好做,只有写作这一件事。生活中有许多的诱惑,但对我来说,最大的、始终的诱惑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把自己的新发现新感悟记录下来,传达给读者和观众。

对我来说,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巨大幸福感的过程,而每一次新的体验新的发现,都是对自己生命疆界的新的拓展。

中国晨报:施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中国晨报的访谈。我们都知道,您是一位非常擅长主旋律作品和擅长乡村人物塑造的编剧,像《知青岁月》《快乐乡村》《青山梦》《偷菜》《奇葩老爹》《彼岸花开》《丑莲》《英雄王杰》等二十多部,早年还写过两个著名剧本《将心比心》《忐忑》电视剧收视率和口碑都非常好,您的作品将来创作新走向是什么?

施:还是始终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