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明节该吃啥老人说清明一宝,百岁不老 [复制链接]

1#

清明节快到了,今年三月初五是清明,清明不仅是上坟祭祖的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节气有啥特点?清明节该吃啥?老话说:“清明吃一宝,百岁不显老”,啥意思?“一宝”指的是什么?

清明有啥特?

清明的本意就是上清下明,天清地明,万物皆显,气清景明,谓之“清明”。清明最大的特点就是东南风至,东南风也叫“清明风”,也就是从巽位刮过来的风。所以《淮南子》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那么风从巽来,会带来东南沿海的暖湿空气,湿空气上升,就会形成积雨云,因此清明风至,标志着温度升高,降雨增多。而降雨也就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上下相通的结果。比如小雪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所谓天气上升,也就是天气不降,地气下降,也就是地气不升,那么天气不升,地气不降的结果就是虹藏不见,也就是降雨减少,植物枯萎,草木凋零,蜇虫冬眠等。所以“通”则万物生,“闭”则万物不生,当然也包括人。

因此清明节气的特点就是上下通畅,通畅之后,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东南风至,降雨增多,万物生长。所以清明三候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而“虹始见”也就代表着上下相通,与小雪节气的“虹藏不见”是相对的关系。

人如何顺应清明节气的特点?

对于人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小天地”,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而气在体内总是循环运动的,人们将这种运动称为“气机”。如果这种运动停止了,人也就结束了,而脾胃在这种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明节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上下相通,万物生长。在人体之中,脾胃就是掌管运输的重要部位,一个运化水谷,一个收纳水谷,一个将养分上传运化到周身,一个将垃圾下传排出去,只有这两条“运输线”通畅了,才能一升一降,气机顺畅。

那么冬季地气不升反降,天气不降反升,结果就是万物凋零。如果脾气不升反降,就会导致本该往上输送的营养上不去,从而出现头部不适,比如头晕脑胀等。如果胃气不降反升,那就会恶心呕吐等。

而脾胃属土,清明节正是辰月的开始,在四季之中,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季月。所以到了清明节,就应该顺应节气的变化,让自身的“小天地”更加通畅,也就是让脾胃的升降通顺,通顺之后才能健康。

“一宝”指的是什么?

每到清明节那一天,人们都会带着食物去上坟祭祖,有些地方,在祭拜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还会坐在坟前进行聚餐,寓意着与先人共进一餐,以表怀念之情。此时人们还会故意捡起地上沾满尘土的馒头,用手拍一拍就吃了。

说是吃过沾满尘土的馒头后,就会得到先人的庇护,就不会牙疼了,也不容易生病。其实这种习俗主要是“吃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些老人在远行之时,总会带一些家乡之土,到了他乡之后,用家乡之土和他乡之水冲一杯土水,喝过之后就不会水土不服了。

比如唐僧取经之前,唐王在酒中放入一些土让唐僧喝,并说“宁念故乡一撮土,莫恋他国万两金”,而这种场景就是来源于民间的一种习俗。清明是辰月的开始,辰月属土,而脾胃也属土,所以清明“吃土”就成了一种习俗。

有些地方到了清明前后,就会用土做成一种食物,叫“炒奇”。也就是将面片切成不规则的菱形,里面还可以放一些芝麻等。然后在锅中放入半锅面土烧热,将面片放入锅里滚烫的土中,通过土的温度将面炒熟,就像是烤干的馒头块一样,虽然沾满尘土,但味道却很好。

以前人在外出之时,还会带一些“炒奇”,既可以充当干粮,又可以防止水土不服。而这种“炒奇”的作用并不在于“面”,而是上面的尘土。也就是说尘土养脾胃,所以清明喝一杯“土水”,可以起到养护脾胃的作用,当然最好是用“灶心土”。

也就是常年烧柴火的灶台里那种土,《本草便读》中说:“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意思就是帮助阳气上升,阴气下沉。当然也可以用“鸡内金”。

上下通畅则身体健康,当然“百岁”只是一个形容词,而古人常说的“天年”就是百岁,比如《素问》中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尚书》中也说:“寿、百二十岁也”。人之所以不能到天年,就是因为后天的原因造成的,而脾胃就是后天之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