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旧城古韵今日沧州
TUhjnbcbe - 2024/10/31 16:27:00

王立成

沧州地灵天宝、人文渊薮,被誉为“沧海福地”,现今沧州所隶属地域之上众多古城遗址的分布便是佐证。

位于黄骅市南境“遗壤颓墉犹四围”的旧城遗址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人文积淀厚重,具有古代城池遗存典型的代表性、文化品位和研究价值。

旧城遗址坐落于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距黄骅市区20公里;其所在的旧城镇南与孟村县、东南与海兴县接壤,国道从旧城村穿过。

旧城遗址也许对于黄骅区域外的许多人来说微名不显,但在历史上却曾大名鼎鼎,是盐山县旧县治所在地之一。

旧城南城

最早为盐山县治中心

旧城原名大留里。汉高帝五年(公元前年)设高成县,此为最早的盐山县前身。县治遗址位于今盐山县故城赵村附近处。大留里隶属高成县。

汉武帝时,高成县属于幽州刺史部勃海郡管辖。西汉末年暨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元帝刘奭封宗族刘隆为宛乡侯,大留里又被作为宛乡候的封地治所共计53年。直到公元9年,王莽代汉立新宛乡候国废而止。泰始元年(公元年),西晋开国君主武帝司马炎将高成改为高城,高城县之名始于此,大留里属高城县辖。

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战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行政区划与疆域变革不定,高城周围地区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宿命。

另外,今黄骅地区为古黄河故道流经区域,由此入海的大河主河道变化不定,水患不断,对高城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行水金鉴》等水利名著也特别记载了“黄河迁徙自古无常”的历史变迁现象。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年),县治北迁至大留里。大留里从此开启了县治行政中心的历史进程。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年)隋文帝杨坚又将高城县名改为盐山县,县治仍在大留里。

当地出产海盐且量产丰饶

《隋书·地理志》记载:“盐山旧曰高城。开皇十八年改高城曰盐山。”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也提到:“盐山县,本春秋齐无棣邑也,管仲曰‘北至於无棣’。汉於此置高城县,属渤海郡。武帝以平津乡封公孙弘,即此县乡也。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盐山县。盐山在县东南八十里。”此处县名来源的盐山当指位于今山东无棣县的大山,古称盐山。

事实上若从古盐山县物产来看,被叫作盐山也可算实至名归,当地的确出产海盐而且量产丰饶,是国家重要财政来源之一。《隋书·食货志》对此作了详实描述:“傍海置盐官,以煮盐,每岁收钱,军国之资,得以周赡。”盐的交易成为大留里贸易繁荣的一道美丽风景。

唐开国之初,基于今沧州东部区域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盐业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行政管理的需求等因素,武德年间唐高祖还曾一度置东盐州,州治便设在大留里。

元末明初,由于改朝换代的武力征伐,战火对大留里的破坏甚是严重。基于重建成本的考量,明政府在参考行政规划的合理性等因素的基础上,作出了县治从大留里移迁至其南的香鱼馆(今盐山县城)的决定。时任盐山知县吴文靖亲自参与了这一搬迁过程,大留里作为县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使命至此终结。

纵观历史,明初以后成为旧城的大留里作为行政中心迄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年)的高城县治,止于明洪武九年(公元年)搬迁香鱼馆前,共计余年,是黄骅市境内现存古城中作为县治历时最长的一个。

医院

旧城池平面呈簸箕状

旧城,作为一座历史名城现早已沉沦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但值得庆幸的是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它的具体外在反映就是大量古代文化遗产的聚集,这些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古城遗址、古槐树、古河道、古墓群,以及众多精美佛造像的出土,有关旧城的各种传说等。

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形成了多元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既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又充分彰显了旧城浓厚的乡土文化底蕴,使其无愧成为黄骅地区古城池的典型代表。

大留里旧城池平面略呈不规则方形(也有人形容为簸箕状),总面积约万平方米。清末民初尚有1米高的墙基,从其建筑风格来看,是古代常见的黄土夯土版筑构造。

年为防御日寇入侵,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所属的城防营和当地民工,在原有古城墙基之上于四围重新构筑了一道高达3米的新城墙,并安置了城门。此后,修缮一新的古城成为旧城人守护家园的堡垒,为抵抗日寇入侵和抗击土匪等战乱祸害的发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当地老乡回忆,到年,城墙尚好,可惜后来的村民取土盖房、开城为地等破坏行为,使之遭受了灭顶之灾。现今,只存有南城墙的一大段、东城墙的局部地基。

从那些承载着昔日荣光的城墙遗存残貌来看,城池巧妙布局和错落有致又密集的建筑风貌映射出的是其防御性、封闭性与整体联动性的统一,也从侧面印证了时代动荡变化之下的残酷性。

旧城古槐

佛像、陶俑……大量文物出土于此

旧城遗址文化积淀厚重,遗迹丰富。地表其上散布有较多的古代陶或瓷的残片、砖头、瓦块,甚至有的地方瓦砾成堆。采集遗物更是多种多样,战国的刀币、汉代的画像砖和陶罐、隋唐的瓷器,还有不知何年代的骨器等。

这些出土的古物既有旧城村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无意挖掘到的,也有文物考古人员考古发掘发现的。年,旧城第九生产队在挖地道时就曾挖出黑釉圆腹卷口瓮三口,最大者高约80厘米,口径60厘米,腹径最大处为厘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土了大量佛造像。年旧城第十二生产队为该村小学建厕所时,挖掘出土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汉白玉石造像,但多有残破。同时还有文字砖瓦的出现,砖上有清晰可见的戳印阴文“北齐”二字。据考证,当为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年)灭佛运动的结果。

年11月26日,旧城第一生产队社员张左锋在自家宅院北挖菜窖(位于旧城村东北角)时所发现了文物。随后,文物部门共整理出土54躯造像,有单躯、双躯、三躯、五躯等多种造型。根据造像上的发愿文可知为北朝时所雕造,造像无不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比例匀称,彰显着古人智慧的光芒,闪耀着艺术的辉煌。

旧城遗址周围曾多有古墓分布,只是现今多被夷为平地。在旧城村东一百米有成“凹”字形的高地,南面的高地上有两座在当地颇有名的古墓,因突出于平地,传为狐仙台地,也有认为是当地大族李家为家族墓地所堆砌的风水山。

其中南面的一座当地人称之为“七女冢”,明代盐山人嘉靖十年举人杨文卿曾作诗《七女冢》,诗云:“长堤东望邹苍苍,抱土人亡复几霜。行路相过空叹息,孤坟野草自斜阳。”

位于北面的另一座则为北齐青州乐安郡太守常文贵之墓。年,旧城乡西才村民兵平整土地时挖出此墓,随后文物部门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出土了随葬品共69件,其中陶俑含武士俑、文吏俑等共45件,陶塑动物13件,有骆驼、马、镇墓兽等,除此之外还有青瓷碗、铜环等。

最有价值的是出土墓志一盒,墓志青石质,志文记载,墓主常文贵,沧州浮阳郡高城县崇仁乡修义里人,武平二年(公元年)葬于此。此墓同沧州地区其他出土的北朝墓相比,保存相对完整、墓志年代确凿,为研究当时的官阶、雕塑、服饰以及行政地理方位的变化提供了物证。

旧城遗址众多的历史遗存发现表明,古人大量聚集于此,安居乐业,造就了旧城的繁荣和富足。由于大留里(旧城)所属县域临近沧海,地碱导致农业发展不足。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民咸煮贩,藉盐为业”,“万灶青烟皆煮海,一川白浪独乘风”是当地人盐业生产盛景常年之像,旧城由此发展成为盐业为主的贸易集散地。

是时,古屯氏河、古柳河的河运之便,又让这里汇聚了各地商人,从而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之地。海盐成为交易的大宗,堆积在此地等待盐官发放盐引凭证后运往他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商业利润的刺激下,伴着政府开明政策的恩惠,经过人们的辛勤劳作,漕运、盐业发达的大留里迅速发展为商贸繁荣之地。

悠悠千年,旧城自汉朝创立,于北朝开始走向兴盛,经隋、唐、宋、元的沧桑变化至明初陷入衰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贸繁荣、文化灿烂,见证了沧州东部沿海地区的历史变迁。

1
查看完整版本: 旧城古韵今日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