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忠仁(教授)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中华56个民族的亿万民众,繁衍于斯,作息于斯,歌哭于斯,生死于斯,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这民族文化中自然包括民俗文化以及其中的众多节日。而在中国56个民族的多个节日中,春节无疑又是最重大的一个节日,是全民欢乐的节日、是全国沸腾的节日,号称“中国第一节”。春节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众多的形式、无数的节俗……全世界首屈一指。有人说:春节,不仅蕴含中华节日的秘密,而且蕴含中华民俗的秘密、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秘密。
一、春节文化底蕴深厚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但那时“春节”指“立春”。年1月2日,孙中山通典各省,改阳历1月1日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沿用至今。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年兽说、庆丰年说、腊祭说、“万年”历法说、神话传说、巫术说、鬼节说、时令说、舜帝创立说等等。现在大多数人赞成春节起源于舜虞确立说。古人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於地。”春节是舜帝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确立的。据专家们研究,春节萌发期为上古时代;定型期为汉代;发展期为魏晋唐宋时期;明清以后为变异期。
乾坤运转,阴阳交替,日月迈往,岁时流行。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天地交泰之枢机、万象更新之表征。
关于春节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时间长。春节,有说早可从腊八算起,晚也得从“小年”即腊月23或24算起,(小年又叫“小岁”、又名灶神节。这一天灶君要上天向玉帝汇报。往往在厨房贴上这样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就是说,春节从小年开始,一直闹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2、民情习俗、娱乐游戏活动最多。俗话说你“过年八件事”,具体活动有人说有50种以上,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3、特征鲜明。春节的特征是最热闹、最喜庆、最吉祥、最欢乐、最和谐……。
4、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迎春、迎新、贺岁、团圆、祝福、祭天、祈年、祭祖……
5、春节的文化意蕴丰富多元。大致说来有以下五端:一是春夏秋冬四时之始的时间标志。二是亲朋团聚增强凝聚力的契机。三是拜天祭祖、感慰先人的佳期。四是回望前瞻、抒发情感的节点。五是风俗民情、传统文化的符号。
二、春节民俗活动众多
整个春节的民俗风情、娱乐活动异彩纷呈,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据说有50种以上。
1、年前活动。
春节年前活动很多,如:吃腊八粥、大扫除(又叫“扫年”,包括洗衣物、锅碗、瓢盆……)。接着是“忙年”,即备祭品:(包括香炉、名香、纸钱、蜡烛、烛台、神像、……);备年货(包括购买粮食、鸡鸭鱼肉、水果蔬菜、点心杂食、……也就是人们说的装满“米袋子”、“菜篮子”。)
备新装、祭谷神、祭赵公元帅、祭灶神、贴春联、贴年画、贴门神、贴桃符、贴虎画、贴窗花、贴福字、贴剪纸、扎彩灯、挂灯笼、现在还有“赶春运”回家,即人们说的“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2、除夕活动。
“除夕”也叫“除岁”“守岁”。西晋周处:《风土志》云:“十二月晦日,俗称除夕,谓革除旧历为新岁也。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谓之馈岁,酒食相邀,谓之别岁,长幼聚饮祝颂,谓之分岁。”
除夕最隆重登场的是吃“团年饭”(也叫年饭、合家欢。其饭食,主食多样如米饭、年糕、饺子、花馍,菜肴丰盛(鸡鸭鱼肉)等应有尽有。饮美酒,也叫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春节古代要饮三种酒,即:用花椒子浸泡的椒酒;用屠苏草浸泡的屠苏酒;用柏树叶浸泡的柏叶酒。)此顿除夕团年饭不同寻常,中国人说“团年饭是团圆圣餐”。借用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的画名说也可叫一年中“最后的晚餐”。
除夕还要祭家神、祭祖宗、生旺火、燃篝火、燃香、放爆竹、燃鞭炮、放烟火、看春晚、守岁(“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吃零食如糕点、枣仁、柿饼、杏仁、花生、瓜子、核桃、长生果、水果……)
3、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也叫“大年初一”,古时也叫“岁旦”、“元日”、“元旦”、“正旦”、“正日”、“上日”、“岁日”、“改岁”、“献岁”、“元春”、“元辰”、“元正”、“元首”、“岁朝”、“元朔”、“新正”、“新元”、……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前年)正式确立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以正月初一为元旦。正月初一,又叫“迎年”、“接年”。“拜新年”、“拜大年”、“作揖拜年”。正月初一的年俗活动是:包饺子、吃饺子、拜年、走亲友、给利是、给压岁钱、打电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