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就是延安新华社新媒体
TUhjnbcbe - 2024/12/18 17:18:00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

泪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

宛转悠扬的信天游响彻疙梁梁

脚踏黄土地

一群茂腾腾后生

羊肚肚手巾头上上缠

把锵锵的安塞腰鼓敲得隆隆震天

安塞腰鼓表演。新华网杨喜龙摄

还有那一碗喷香扑鼻

筋道有嚼头的羊肉面

咥得人酣畅淋漓

......

说起这里

它的朴实和接地气

让许多人都印象深刻

即便从没去过

脑海中也能浮现出鲜活的画面

这种独特的气质

会让人们有种错觉

仿佛这里总是

“沟壑纵横、秃岭荒山、尘土弥漫”

图为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航拍。新华网发谢耿华摄

但其实在这片黄土地上

早已奏响了

交相辉映的五彩旋律

这,就是延安!

壮美景色

延安

地处黄河中游

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总面积3.7万平方千米

虽然地方不大

但美景却不少

第一次看到位于延安宜川的

壶口瀑布

你或许会震惊于

它过人的气势和雄伟的景观

千瀑竞流、白浪滔天

黄河之水仿佛从天上奔腾而下

发出万马嘶吼般的隆隆巨响

令人惊叹不已

壶口瀑布。新华社发饶北成摄

看完了壮丽的瀑布景观

不如来一场

在雨岔大峡谷说走就走的旅行

流畅的曲线

精美的图案

这是它的外貌

神秘而独特

这是它的特性

......

它就像一位高明的“岩石舞者”

让人流连其中

不愿离开

走累了

你可以选择

在多公里的沿黄公路上

来一场随性的自驾游

一侧是危崖峭壁

另一侧是滚滚黄河

在自由穿行的同时

或许能给你带来

惊险刺激的新鲜体验

沿黄公路延安段从黄河伏寺湾前穿过(年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这里

不缺少壮阔的景色

更不乏动人心弦的故事

千年传说

“天下第一陵”黄帝陵

千百年来静静安卧在桥山之巅

相传

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

亲手植下一株柏树

如今的它

虽然已有上千年的树龄

却依旧苍劲挺拔,冠盖蔽空

长达多公里的“秦直道”

是秦始皇为了防御外敌

而专门修建的一条

战备“高速公路”

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

另一半建在沙漠草原

可以想象

在生产工具落后的年代

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工程

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创造了华夏文明史里的旷世奇迹

古代摩崖石刻上

镌刻着“嘉岭山”

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这是范仲淹在此戍守的最好见证

他重视教育,大兴学风

还修建了“嘉岭书院”

深受百姓爱戴

鲜花掩映下的延安宝塔山宝塔。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古迹中的故事

远远不能描述

这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

独特传统

窑洞

作为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

是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就地取材、依山而建

这其中凝聚了延安人的智慧

过去

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

最大的愿望

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洞娶了妻才算是成家立业

它是人们

累了歇脚的地方

饿了吃饭的地方

困了睡觉的地方

......

这一孔孔窑洞

承载了延安人太多的情感

在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

最亮眼的

定要数纸糊的窗户上

贴着的大红窗花

云头、贯钱、福字、花鸟、灶狗

......

窗花图案复杂多样

但寄托的情感大都一样

妇女们将自己

对平安吉祥的祈望

都剪进了剪纸里

也铸就了安塞剪纸

“神奇而美丽,质朴而坚强”

的风格特点

如果说

剪纸活动是妇女们的“小聚会”

那秧歌就是男女老少们

都喜闻乐见的“大联欢”

“敲起来扭起来

不敲不扭唱起来”

伴着喧天的锣鼓唢呐声

粗犷帅气的汉子

俊俏娇羞的女子

脚下踩着“十字步”

撑花伞、舞彩绸、腾彩扇

扭得热闹非凡、红红火火

延安人的淳朴憨厚

和对生活的热情

都在一曲秧歌中

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的林林总总

每一个都震撼心灵

但即便这样

也比不过延安这座城市的气魄

红色印记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从革命旧址杨家岭

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梁家河村

延安是几代领导人牵挂之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红军经过万里长征来到陕北

给延安烙印上了

特殊的红色印记

年到年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就是在这里

生活和战斗了几多春秋

运筹帷幄

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固基石

加向前摄

延安

见证了中国革命

从艰难困苦

逐步走向胜利光辉的历程

在恢宏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前

感悟振兴奋进的“延安精神”

在七大会议召开的旧址前

探究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奥秘

一处处红色革命遗址

述说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当年在这里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种

也赋予了“延安精神”

新的时代内涵

崭新起点

“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

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80多年前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在他的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

确实

曾经的延安

黄土、荒山、风沙与洪水共存

这样的条件让延安经济的发展

一度困难重重

但自强不息的延安干部和群众

从未退缩

退耕还林20载,“黄土地”刷出“新颜值”。延安市吴起县铁边城镇上营盘山退耕前(上图)与退耕后(下图)对比(资料照片)。

20年前

延安市率先

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

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

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一举变成了“国家森林城市”

通过治沟造地

生态树上结出了“金果子”

如今延安的苹果产业

已成为农民致富“金蛋蛋”

在陕西延安宝塔区一果业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把苹果放上分选线。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这里打出的“旅游+”

融合“组合拳”

让“红色延安风”

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

也让乡村生态旅游渐旺

“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一大批新经济企业在延安落地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企业纷纷入驻

使延安踏上科技新征程

年4月21日,游人在延安市南门广场参观。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5月7日

陕西省政府宣布

延川、宜川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

全部“摘帽”

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如今的延安

贫困人口

“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

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脱贫基础日渐坚实

......

万老区人民精神焕发

正为开创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而接力奋斗

这片古老的土地

从时空隧道中

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我们走来

蜕变出斑斓的色彩

熠熠闪耀,宛若新生

这,就是延安!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就是延安新华社新媒体